核心提示
昨日,本报《家有考生》栏目着重讲了考试前如何复习历史(详见昨日本报A09版)。这次,我们重点介绍如何临场应对。洛阳外国语学校的历史老师曹良坤认为,平时注重规范答题,可有效训练应试能力。考生需要树立一种观念:“做好基础题,就占领了得分主战场。目标因人而异,就从多拿1分做起。”
1 看错题集 重解题思路
在最后阶段,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宝贵资源——错题集。
看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同时思考,有所收获,不是把一道题看明白,而是在看题过程中总结做题思想。
曹老师分析,很多中等生并不欠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平时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思考能力较差,做题时依赖知识点套用,没有学会根据题目本身信息寻找解题入手点,也就是说没有思路。
看错题,注重解题的思路,而不是步骤。曹老师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多问每个解题步骤是如何产生的,才能有的放矢地纠正错误。
对知识性失分,考生要及时回归教材,进行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对方法性失分,要重新审题,找准切入点,理清该题的解题思路,分析和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对过失性失分,应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轻视书写、过度焦虑等非智力失误。
另外,学生也可把近3年的高考试卷重新看一遍。研究典型的、适量的高考试题是探索正确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同学们熟练把握答题节奏。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曹老师提醒,在最后这些天,学生要学会调整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不利干扰,优化自己的学习环境,提前、自觉进入角色。对家长来说,主要是从强化学生信心、优化学生的情绪、调整考前的日常生活、劳逸结合等方面入手,做好系统、完善的备考辅助工作。
2 找关键词 抓住切入点
曹老师说,审题最重要的是找准关键词,这样才能把握住答题的切入点和评卷的给分点。这一点很重要。
选择题要审清几个要素: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回答方向词(正向还是逆向),仔细推敲各个选项,确定符合题干的最佳选项。
材料解析题也要注意几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丰富;二是材料与选择、问答等题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内容;四是要审清答题的中心语、答题方式、限定词、答题范围等,弄清命题意图,才能较好地沿着正确方向组织答案。
做材料解析题,考生要注意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一是从材料中归纳、提炼答案,二是结合所学的知识整理答案,三是把材料和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整理答案。当材料观点与所学的知识不一致时,要以材料为准,尽量从材料中找出答案。
另外,在对材料解析题进行审题后,要确定好思考问题的角度,对答案要点进行合理取舍,下笔前列出简要的答案提纲,还要根据每一小问所设的分值、相应知识点判断需要回答几个要点。
选择题用排除法解答时,如果需要,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即用多个不同标准排除相应错误选项,“逼”正确选项现形。
3 用语要准 书写要规范
答题时,用好历史语言、书写形式规范可抓住基本得分点。
例如做非选择题时,审题再细致,思路再明确,所用知识判断再准确,如果答题的历史语言不到位,用家常话替代了严谨、专业的历史学科语言,往往得不到高分,甚至因用语太过随意而造成有效答案的意思缺失,造成错误都有可能。
曹老师说,标准答案的语言来自教材。教材上的语言,特别是结论性的语言就是高考的标准答案,在最后阶段的复习里,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考试答题语言随意性强的学生,对这一点要引起重视。
书写形式规范主要指字体要工整,答案要点组织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符号化,对最有把握的知识点要优先写出。
总之,一张能恰当地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的试卷,再加上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和条理化的书写,能锦上添花,提高试卷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