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前夕,一位母亲带着五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节的歌曲,橱窗里装饰着枞树彩灯,可爱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孩子将会有多高的兴致,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但她没有想到,儿子却哭着闹着要回家。
“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家你闹着要来,来了又要回家,我看你是成心捣乱!”母亲有些生气,语气中充满了严厉。
“我,我的鞋带开了……”儿子抽泣着说。
母亲蹲下身来,为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会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没有可爱的小精灵,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难怪孩子要哭呢!那些东西放得太高了,孩子什么也看不见。孩子看到的,只有男人女人的裤腿、裙摆和各式各样的皮鞋……好可怕的情景!
这位母亲第一次从五岁儿子的角度看世界。震惊之余,她立即把儿子抱起来,放在自己肩上。这时儿子开心地笑了起来:“妈妈,好漂亮的圣诞节啊!”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才能理解孩子。”母亲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了这一道理。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这位母亲类似的经历:孩子莫名其妙地哭闹、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变着法子捣乱等,但家长不一定有蹲下身子和孩子站在同一角度的体验。没有和孩子处在同一角度,就无法拥有孩子的视角,也无法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孩子,更谈不上平等对待孩子。
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主观臆断,以己心度人。他们认为:自己懂的孩子也应该懂,自己具备的能力孩子也应该具备,甚至自己一知半解的,孩子也应该精通。他们执行的是双重标准——对孩子严,对自己宽。
有一位做导游的母亲,因为工作需要,报名学习了实用礼仪英语。学习时,她埋怨老师缺乏耐心,讲课进度太快。刚入门时,她急于把自己所学的教给上初一的女儿。在教的过程中,她嫌女儿学得慢,不断训斥女儿:“这么容易的知识,你学起来竟然这么难。你笨死了!”她认为孩子应很快掌握这门外语,但她完全忘记了自己学习时的艰难程度,自己到现在并没有多么熟练。这是不讲理的表现,是十分霸道的做法。
一个人只有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回首我们走过的人生路,每个人都会有“败走麦城”的经历,难道我们把这些都忘了?
有两个小游戏,能够帮助大家对这个问题加深理解。
一个是换鞋游戏。
我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教授有过交往,我曾数次聆听岳教授讲课。岳教授讲到人际关系时,总会邀请一男一女两位嘉宾上台配合他做游戏。游戏中有个环节,要求男女嘉宾互换鞋穿并在台上走几步。男穿女鞋,夹脚,穿不进去,不免要委屈自己的脚;女穿男鞋,大几码,套不住脚,像穿着超大号拖鞋。不用问,两人都感到特别不自在,做过此游戏的人会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受。通过游戏,双方都能体会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从而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当然,这种游戏也适用于父母和孩子。
另一个是画太阳游戏。
在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请三位家长上台,让这几个家长用脚画太阳。
三个家长面面相觑,迟迟不肯行动。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鼓足勇气,脱掉了鞋袜,挽起了裤腿。只见他们笨拙地用脚夹住铅笔,哆哆嗦嗦地画起来。台下的家长非常好奇地注视着他们的每个动作。
过了几分钟,太阳画好了。园长请大家欣赏他们的作品,大伙笑得前仰后合。这哪里是太阳?太阳不圆,金光卷曲,所有线条极不规则。
大家安静下来后,园长语重心长地说:“各位家长都看到了,用脚画出来的太阳实在难看。但大家要记住,三四岁的孩子用手画画,就相当于你用脚画画。这个游戏告诉大家: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要充分理解孩子,万万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连载完)
(摘自《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 贾容韬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