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押金太高、单次使用时间短……我市公益自行车正式“上岗”后,既受赞誉,也遭公众“吐槽”。昨日起,市福彩中心根据市民意见,对公益自行车管理办法进行调整:降低押金,延长单次使用时间。(见本报昨日A04版报道)
城市公共参与的鲜活样本
公益自行车借车卡押金真降了——挺快,幅度还挺大!看到昨天晚报的报道,不少人觉得很惊喜。
确实,从5月底公布本地市民办卡押金600元、单次使用时间2小时的公益自行车使用、管理规定,到昨日将押金下调至200元、时间延长至3小时,时间不过10天左右。
押金数额为何这么大?单次使用时间是不是太短了?收上去的押金如何使用?之前,市民的连串疑问,追着福彩中心寻求答案。这些声音,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汇集到一处,并通过媒体形成集束化、深化的意见。
纯公益自行车上岗,是大好事。干着利民实事,经受着舆论洗礼,不断地解答疑问,仍能以谦卑之态面对议论,并最终对管理办法作出符合民意的调整;没有等议题变冷,没有试图用观望缓和不同立场——对公益自行车项目的争取者、管理者,我们愿意结结实实给一声“赞”!
公益自行车项目,在洛阳城里不算最大的事;押金高与低,也不见得会影响多少市民的生活。但无疑,押金依民意而降一事,是政策制定者与普通市民通过互相倾听、理解达成互谅与共识的典型例子,是这座城市中公共参与、民意互动的鲜活样本。
找一条民意互动的通道
政策出台—民众有不同意见—政策修改,这样一个链条让人感到欣喜。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修改的过程经过了怎样的讨论和论证,但其中与民意的交流无疑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不过,就这次的事情来说,交流虽然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其过程更大程度上是“隐性”的。
市民们更为期待的,可能是一种更公开、更“显性”的交流。比如,公益自行车究竟应该怎样管理,民众的疑惑、不满在哪里,期待又在哪里。这些是不是可以坐下来谈一谈?坐下来谈,可以充分了解双方的诉求,展现双方思考的内容、方式。而这种了解,是比交流形式本身更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既为政策与民意实现了互动感到欣喜,又为没有趁此机会,为民意找到一条更精准便捷、更有效的互动之路感到遗憾。很明显,这条路不去找、找不到,决策者便只能从内部的会议桌上出决策、找办法,市民们所期待的公共对话就会被管理技术上的小调整所取代。
实际上,意见的表达与接收的渠道是什么,又该如何汇总与反馈,乃至应有何种措施保护这种互动,决策者与普通市民都需要答案。“公益自行车管理”的议题,本可以成为寻求答案的一块小小试验田。
应从互动走向互信与共治
也有人说,押金降了,好事办得更好了,但若跳出此事来看,假如事、时、部门都不同了,民意碰上的是强势部门“强力推进”的政策,互动的机会还能存在吗?
这确实有些令人担心。因为,在强势的权力意志下,公共议题常已被设定:要不要做一件事,这件事又该怎么做,民意可能被完全跳过。也许,我们不知道如何改变上述状况,但其后果并不难想见:即使行使权力者在出政策、做事情前确实经过了理性思索和科学论证,但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民众,在不能得到互动机会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老不信”、“老反对”——这,是他们的挫败感、不被尊重感得以排遣的仅有管道。
太多事实已经证明,权力部门与民众的共治、政策与民意的互动,不仅不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反而可成为把事情做好的最佳办法,规避风险的最有效手段。
坦诚相见,察纳雅言,俯身找到一条意见采纳与反馈的通道,让民意能够全面而真实地体现出来,实在是决策者们需要不断思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