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国当地居民 |
|
工作中的张云玲
(本文配图由张云玲提供) | |
核心提示
1963年1月,我国第一支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谱写援非医疗的历史,今年是50周年。近日,又一批医疗队从厄立特里亚归国。其中,就有我市儿童医院的女医生张云玲。近日,张云玲向洛阳晚报记者诉说了她两年多的经历和她眼中那穷苦背后的活力非洲。
1 临别前,黑人同事泣不成声
10日,我们在市儿童医院见到了还未正式回归岗位的张云玲,这位46岁的女医生古铜色皮肤和淳朴笑容,带有非洲阳光的味道。
回国前,张云玲把自己带去的许多衣服,送给了她的一名黑人同事。那些裙子、裤袜,和当地粗糙的皮、麻质地服装比起来,精致又好看。接过东西,黑人同事泣不成声,让本不想伤感离别的张云玲忍不住也落了泪。
“我觉得您对我,就像妈妈对我一样好!”这名同事说。这句话久久回荡在张云玲心里,她从没想过,自己作为医生做的那些本职工作,或是随手留下的几件衣服,会给当地人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2 在厄国当医生,不能摸孩子的头
2011年1月,张云玲被安排在厄立特里亚王国首都阿斯马拉唯一的儿童医院——奥罗特儿童医院任职,辅助新生儿科医生的工作。
在中国,大人见到可爱的孩子会摸摸孩子的头、捏捏孩子的脸,但在厄国,这样是很不礼貌的。于是,张云玲要时时注意,不去摸孩子的头。
另外,当地三胞胎的出生率也很高。“一个月就有五六例!”她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多为早产儿,最小的出生时只有600克。由于医疗设备跟不上,医院里甚至没有一台像样的呼吸机,早产的三胞胎成活率不高。
医疗水平跟不上,还造成当地孕妇缺少产前检查。在初到阿斯马拉时,张云玲印象最深的就是新生儿极高的畸形、脑积水比例,很多婴儿刚下接生台,就被推上另一个手术台。张云玲只能尽量和当地家长讲述产前保健的重要性。
3 厄国人,个个都是“中国人小雷达”
我国不间断地医疗援助厄国,并在当地建设水泥厂等,带动厄国经济发展,教授他们知识,自然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张云玲说,厄国人好像个个都是“中国人小雷达”,虽然那里还有不少日本、韩国或是新加坡人,但他们总能准确地认出哪些是中国人,然后露出标志性的热情笑容,黑皮肤映衬出“快乐的大白牙”,邀请你到他们家中做客。
起初,张云玲在当地住户院子里见到稀有物件,拿起来看,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把物件送给她。后来,她就随身带些常用药品,回赠当地人。
4 虽然吃不饱,可他们很快乐
最让张云玲忍受不了的是常常突然断水断电。刚到那里,张云玲看到宿舍里放着装满水的大盆、大桶,没过几天,她就理解蓄水的意义了。“以前在书里读到‘进门就有电,开龙头就有水’的生活就是幸福日子,现在算是有了切身体会。”她说。
因为土地贫瘠,当地的麦子麦仁小,麸子厚,做出来的黑面包硬得像石头;名叫“英吉拉”的国家级美食薄面饼,也充斥着怪异的酸味;因为营养不良,那里的孩子非常瘦弱,一岁多的孩子才五六公斤重。
就是在这样一个吃不饱、穿不好又缺少现代化设施的城市,当地人的心态却特别好。周末用来休闲,连小商贩也会给自己放个假,不愿多劳累两天;平时9时开工,12时午休,16时才开始下午班;走在大街上,常能看到一家家小咖啡馆,下了班的人们在那儿品一杯现煮咖啡,十分惬意……
5 她教当地人吃中药、摊野菜煎饼
每天11时,是医院固定的“tea
time(喝茶时间)”,女医生们聚在一起讨论医疗问题,听得多了,张云玲就开始帮大家想解决办法。阿斯马拉生长着不少野生芦荟(清热解毒)、仙人掌(治腮腺炎)和其他草药,张云玲就抽空采来,告诉大家用法和功效。
采药的间隙,张云玲还顺便摘点野菜,凉拌野菜、摊野菜煎饼。每次“tea
time”,这些“洛阳风味”,特别受当地同事的欢迎,总是被吃得干干净净。
“以后要是有条件,我还要再去一次非洲。”在采访中,张云玲不断重复这句话。
相关链接
厄立特里亚王国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全国海岸线长1200千米,地形以高原为主。首都阿斯马拉是个高原城市,全年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空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