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瓜妙招
赵战卿传授了几招挑瓜的妙招,不妨一试
●一要看
熟瓜的表面上会有一层白白的粉,像膜一样,上面的条纹形状要像裂开一样。
●二要弹 用一只手平托着瓜,另一只手弹瓜,下面的手掌要能感到瓜在震动。
●三要听 拍一拍,如果声音比较闷,说明瓜是沙瓤的。
绘制 闵敏 |
|
网下背瓜,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 |
|
托起西瓜,记者(左)听瓜农传授挑瓜妙招 |
|
天气不好,装车的瓜再卸下来 |
|
套种辣椒,摘瓜需要十分小心 | |
■开栏语
七月似火,夏日炎炎,又是一年西瓜上市时。大街小巷,随时随地能看到西瓜摊,在家门口买个西瓜,再平常不过了,但作为瓜农,卖瓜一点儿也不轻松。
为了体验瓜农的苦辣酸甜,即日起,本报派出数名记者和瓜农一起顶烈日、淋雨水,感受瓜农进城最真实的“脉动”,敬请关注。
赵家旱地瓜,喝水有时要靠“水贩子”
赵战卿,家住宜阳县柳泉镇龙潭村,每年都带着老婆刘银平和孩子,进城卖瓜。
18日早上,洛阳晚报记者跟随赵师傅来到瓜地,见地里的西瓜个头并不大。
赵师傅说,这是旱地瓜,太缺水,长不大。村里倒是有一口井,但人喝水都不够,更别提浇地了。
“前两年,有次大旱。实在没办法,只能开着拖拉机去找‘水贩子’,算上来回油钱,一吨水要五六块钱。水拉回来后,赶紧给每棵苗浇浇,先保住苗的命再说。”刘银平感叹道。
赵师傅四亩地的西瓜,一年能卖两万元左右,占了家庭收入的一半。赵师傅还有俩儿子,大的13岁,小的刚5岁,现在就得为他们攒钱。
“别看很多外地瓜大、便宜,但没咱的瓜甜。西瓜刚熟,我卖两块钱一斤,外地瓜卖一块钱一斤,他们的瓜摊就挨着我的,还是没我卖得快。”赵师傅说。
“卖外地瓜的,都是瓜贩子。他们一次收好几吨,不可能挨个挑,里面有好瓜,也有赖瓜。咱们本地瓜,大多数是瓜农自产自销的,每个瓜都是挑过的,品质好。”刘银平说。
记者背瓜,肩头被勒出两道血印
平常,也有瓜贩子专门前来收瓜,但赵师傅不肯卖。“他们把价格压得忒低,有时压到一毛钱一斤。”赵师傅摇着头,走进地里。
赵师傅的瓜地里,拉有一张网,防止鸟来啄瓜。记者随赵师傅弯着腰在瓜地里钻来钻去,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我们瓜农全指望这几亩地。要是哪年瓜卖得太贱了,心里都发毛。”赵师傅背起一袋瓜,防鸟网压在他头上,缠住头发,疼得直咧嘴。
记者把一袋五十多斤的西瓜背起来,哎哟,真不轻,手掌都被勒出一道印儿,一迈步子,来回晃。没过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脸上的汗吧嗒、吧嗒直往下滴。
背到第六袋,记者实在背不动了,坐在路边喘粗气,肩头生疼,胳膊酸溜溜的。掀开衣服领口,瞟了一眼,刚背了两三百斤瓜,肩上就被勒出醒目的两道血印。
瓜价“跳水”,瓜农眉头紧锁
“种瓜、摘瓜,都不觉得苦,最苦的是卖瓜。”赵师傅切开一块瓜,递给记者。
“卖瓜还能比摘瓜苦?不就是坐在路边卖嘛。”
“你没卖过,像我们卖瓜,白天摘一天,下午打个盹就得收拾行李,凌晨1点出发,就为赶上早市。”赵师傅说。
“宜阳离市区没那么远吧?为啥要凌晨出发?”记者问。
“一来是拖拉机跑得慢,二来是我们中间要稍微休息一下。否则一夜下来,太困了不安全。”赵师傅说。
“咱这拖拉机,一次能拉多少斤瓜?”
“有两千斤吧。” 赵师傅吃着瓜,头也不抬。“四亩瓜地,产两万斤瓜,都是俺俩背的。”
今年风调雨顺,西瓜产量比往年要高,但看着瓜地里绿油油、闪亮亮的西瓜,赵师傅眉头紧锁。
这是为何?今年西瓜普遍产量高,瓜价却一再“跳水”。
“去年,我卖到最后一车瓜时,每斤都卖到一块五。”赵师傅说,“现在每斤才卖八毛左右,只有去年的一半。”
接连多日有雨,瓜农心急如焚
摘完瓜,已到中午。吃完午饭,赵师傅和刘银平要睡上一觉,养精蓄锐。下午6点多,赵师傅起身,收拾进城的行李。
“这几年对咱瓜农的政策好多了。”赵师傅点燃一支香烟,笑着说,“早些年,我卖瓜的时候,被赶得东躲西藏。现在好多了,不用东躲西藏了。”
大家伙正聊着家常,却听到了打雷的声音。赵师傅脸色一沉,走出门,看看天,叹口气,“要下雨了,咱开的是手扶拖拉机,今晚咱走不了”。
炎炎夏日,市民盼望一场凉爽的雨。对瓜农来说,再热再累都不怕,最怕下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西瓜,一旦淋雨,就裂开了,没法卖。就算淋不着,雨后天凉,西瓜也不好卖。
不一会儿,雨就下来了,记者在赵师傅家等到夜里11点,雨不见小,只好黯然返回。
19日下午,记者再次赶到赵师傅家,但当晚一直在下雨。“算了,明天再说吧。”赵师傅说。
20日晚8点,记者第三次赶到赵师傅家。
“瓜摘下两天了,再放就不好吃了。”赵师傅坐不住了,他把抽了一半的香烟扔到地上,咬咬牙说:“晚上必须走,下雨也得走。”
截至昨日0点30分,记者仍坐在赵师傅家的院子里,眼巴巴地看着天空,希望再过上一阵子,天公作美,没有电闪雷鸣,只有皓月当空。
赵师傅有无顺利到市区卖瓜,街头卖瓜滋味如何?敬请关注本报明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