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睡了,老赵在一旁看瓜 |
| 记者坐在拖拉机后,体验进城卖瓜 |
| 进城前,夫妻俩准备了凉席、应急灯、衣服 |
|
核心提示
凌晨1点,“司机”赵师傅从宜阳县柳泉镇龙潭村出发,赶往市区。距市区仅40公里的路程,走走停停,拖拉机一路颠簸,竟“颠”了4个半小时,他的肩膀、脖子被颠得生疼生疼的,总算赶上了早市,西瓜销量不错。
凌晨1点:启程 “运瓜路”上,拖拉机频频“急转弯”
20日下午,宜阳县柳泉镇龙潭村,天阴得特别厉害。赵战卿师傅一直在屋里睡觉,晚上六点左右睡醒后,开始整理进城的行李。
赵师傅带上凉席、夹克、衬衣,这样在城里过夜,也不会太冷。
21日凌晨1点,漆黑的山路上,只有拖拉机车灯一道亮光。赵师傅拉着2000斤左右的西瓜,沿着3米宽的崎岖山路,缓缓下山。山路急弯很多,手扶拖拉机不好转弯,赵师傅每次都要转着腰,使劲歪着身体,胳膊架住拖拉机车把,整个人都扭曲着,才能把方向艰难扭过来,坐在车上的记者,看得提心吊胆。
“这是前年刚修的水泥路。以前都是泥土路,只要下雨,车就没法走,打滑。要是接连下雨,眼睁睁看着瓜烂在地里,也运不出去。”赵师傅说。
这条“运瓜路”,是瓜农们自己凑钱修的。每家按人头算,一个人凑500块钱。“有的家里没钱,借钱也得修。俺瓜农咋不知道借钱的难处?但不修路,西瓜都烂在地里了。”赵师傅的老婆刘银平说。
1点40分:车上睡觉 屁股颠得生疼,胳膊枕得发麻
瓜车的车斗后面,有一小块空地儿。瓜农为了多装瓜,给人留出的空间很小很小,屁股坐的地方,只有一书本大小。
洛阳晚报记者侧着身体坐,半靠在瓜车上。尽管下面垫了几层纸箱,但一会儿就被压变形了。拖拉机一路“突突”冒着黑烟赶路,车上坐着的记者,屁股被颠得生疼生疼。
记者动了动腿,想换个姿势。
“不敢乱动,小心掉下去。”刘银平赶紧拉住记者的胳膊,“睡吧,睡着了就不难受了。”
睡觉时,记者的头也不敢靠在西瓜上,一是怕压坏西瓜,二是拖拉机太颠,撞得头疼,最后身体蜷曲着,头枕在胳膊上迷糊了一会儿。一觉醒来,当“枕头”的胳膊特别麻,用手使劲掐,感觉不到疼。
“嫂子,你平时在瓜车上咋睡?”记者问刘银平。
“就这样睡啊。”坐在车另一侧的刘银平,睡姿和记者一模一样。
“胳膊太麻了,没法再睡啊。”记者说。
“俺们卖瓜的,没城里人身子‘金贵’,凑合睡睡就行了。”刘银平笑笑说。
2点15分:县城休息 拖拉机开进宜阳县城
赵师傅把车开进慢车道,在一处昏黄的路灯下停了下来。
刘银平迷糊着眼睛,抬了一下头。赵师傅下了车,弯着腰,给刘银平穿上鞋,张开双臂,把刘银平抱下来。
“在这儿睡一会儿吧。”赵师傅从车上取下薄凉席,铺在人行道上。开拖拉机颠得太厉害,“司机”往往颠着颠着就睡着了,半路上,总要停下来睡一会儿,确保路上安全。
时值深夜,潮气从地下泛上来,一层薄薄的凉席,除了能隔灰以外,几乎没任何作用。人行道上铺的方格砖,凸凹不平,人只能平躺着睡。侧着身子,都硌得疼。
赵师傅坐在一边,抽起了烟,让刘银平先睡会儿,自己看着瓜车。等刘银平起来,自己再睡,两人轮流守夜。
“每年都有瓜农睡觉的时候钱被偷跑的事情。我们再困,也不敢都睡。”刘银平说。
3点40分:“安全监督员” 一路颠簸,她能感觉赵师傅是不是在“打瞌睡”
休息片刻,赵师傅继续赶路,记者此时觉得有些口渴,见拖拉机的左后方下面挂着一个大桶,就问这桶水是不是喝的。
赵师傅说这桶水是往拖拉机的发动机里灌的,否则发动机一“开锅”就麻烦了。他们平时并不带喝的水。
“一大桶水,好几公斤呢,重量能抵好几个西瓜了。”刘银平爬上瓜车。
洛阳晚报记者迷迷糊糊坐在后面,似乎听到刘银平在跟谁说话。洛阳晚报记者睁开眼,看见刘银平也迷糊着眼睛,抬起头,好像在跟赵师傅说什么,依稀听见“蛋儿(他们家小儿子的小名)这段时间长高了”。
这么晚,这么累,为啥说这无关紧要的话?刘银平说:开夜车容易犯困,她要不停地跟赵师傅说几句话,不能让他睡着。“他困的时候,开车时快时慢。你们感觉不出来,我能。”刘银平自信地说。
清晨5点30分:抵达 40公里路走了4个半小时
4点30分,天色微微发白,路边逐渐出现“洛阳”的字眼,到市区了。全身疲惫的记者,顿感精神一振。
5点30分,我们赶到周公路与黄梅路交叉口的“大张超市”门口。赵师傅赶了一夜路,就为了赶上早市。
从宜阳老家到这里,也就40公里多一点,赵师傅走了4个半小时。记者感觉,车速应该略快于自行车。
“不敢开快,拖拉机不稳,一快的话,拉的西瓜就颠烂了。像我们开这么慢到市区,一车西瓜还能挤烂十几个。”刘银平说。
6点10分:早市生意不错,卖了200多块钱
赵师傅说,之所以连夜赶路,一是因为早上买菜的人多,瓜好卖;二是晚上气温低,瓜到市区后,还是凉凉的,市民喜欢。要是早上出发,中午到市里,瓜都晒烫了,不好卖。
一夜过去,记者也蓬头垢面,脸上油乎乎的,就像被套了一个面具。赵师傅带着洛阳晚报记者去旁边的公共厕所洗了把脸。
6点10分,路上的行人开始多了起来。不少买菜的市民围了上来,不断有人询问:“多少钱一斤?”
“八毛,包熟包甜!”赵师傅笑呵呵地说,“给你挑一个吧。”
一顾客皱着眉头:“这么贵?”
他翻了翻西瓜后,又指指地上的秤:“你这秤准不?”
“你拿回家,随便称。”赵师傅笑着回答。
刘银平悄悄说:“不知道咋回事,城里人好像可不相信我们。老觉得会上当,其实真不是这样。”
早市过去,赵师傅卖了200多块钱,夫妇俩黝黑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赵师傅卖瓜还会遇到哪些事情,敬请关注明日本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