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窑洞是个细发活儿 |
|
▲看看哪个不完美 |
|
▲快完工了,尚成现心里很美 |
|
▲晚上,他们就睡在半成品里 |
|
▲随时丈量很重要 |
|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仨人很得意 | |
□记者
赵朝军 文/图
在新安县石井镇,有3位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民,他们20年来挖了500多个窑洞,他们最大的梦想是把挖窑洞的技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门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
这3位农民分别叫尚成现、付光线、郭玉斌,他们的父辈以前都是挖窑洞的,他们干这活儿也20多年了。“过去住窑洞是因为盖不起房子,现在住窑洞是时尚。窑洞冬暖夏凉,比用电扇、空调管用得多、美得多。”尚成现说。
“咱们这里的黄土层厚,土质黏,适合挖窑洞。”付光线说,挖窑洞不仅是体力活儿,也是技术活儿。洞高和洞宽一般在3米至3.5米,洞深一般在4米至6米。洞要上窄下宽,横断面似尖桃形,挖的时候要不停地量尺寸,要不然会挖成扁的。
“挖一个窑洞我们3个人一般要干7天。现在,挖一个窑洞,我们每个人的工钱在1500元左右。除了冬天上冻,其他时间我们都在挖窑洞。今年,我儿子的高考成绩过了二本线,我把手头儿的活儿干完就要送儿子去上学了。”郭玉斌开心地说。
窑洞冬暖夏凉,有“神仙洞”之美誉。“挖窑洞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20年前我们村有很多人干这活儿,现在很少了。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这门手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让它不失传。”付光线称,他正在让上大学的儿子帮他整理相关资料。
临近中午,他们3个人美美地冲了个凉水澡,换上干净衣服去镇上吃午饭。俩凉菜,每个人一瓶冰镇啤酒和一碗烩面,仨人吃得很开心。“我们挖的是窑洞,干的也是文化活儿。哪一天我们申报成功了,我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付光线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