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诸子 | |
先秦人是华夏文明发育期的活泼健儿……带有华夏文明少年时期的可爱与俊朗。
先秦就是“先于秦”,主要指秦朝建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今天这里要说的是先秦人,他们集中生活于周朝约800年的时间跨度内,身上带有浓郁的“河洛味”,其中有的人(譬如苏秦)就是洛阳人。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先秦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人是华夏文明发育期的活泼健儿,还没有受到过多的污染,纯粹、简单、诚信、果敢,带有华夏文明少年时期的可爱与俊朗。
当时社会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层,而贵族又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我开个玩笑啊,天子是天的“儿子”,不是“人”,所以,我不管他可爱、可恶,这里都不提。我只讲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看看他们的可爱之处。
有一个诸侯宋襄公,是春秋中前期宋国的国君,后人都说他愚蠢——成语“宋襄之仁”,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冤枉了他。因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套”古人,而应把他放在当时去考量。
宋襄公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颇有规则:第一,贵族才有资格打仗,平民、奴隶只能搞后勤。第二,作战程序与法则均体现贵族礼仪——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擒二毛、不逐北。双方战斗前,要约战、宣战、布阵、击鼓,然后才能开打,这些程序都讲礼仪,温文尔雅,非常客气。甚至在战斗中,擒敌时一看对方是花白头发(二毛),马上就释放了,还要说:“对不起,没看清您是‘二毛’!”别笑!就是这样子,很有趣。敌人败了,要逃,胜利一方只能追50步,跑出51步,你就不能再追了,再追,就犯规了,就不道德,不仁义了,洛阳话叫“不仗义”,这是很耻辱、很丢人的事儿。这很像体育比赛,士兵犯规,犹如运动员服用违禁药品,很出丑,很丢人。
宋襄公怎么了?他错了吗?其实他没有错,他遵守法规、遵守礼仪。宋军与楚军作战,已先列好了阵势,士气高昂。而楚军后来才到,正准备渡河,宋襄公的手下建议:“趁楚军陆续渡河,咱出击,可得胜。”宋襄公摆摆手:“不可,半渡就袭击?不仁义!”过了一会儿,楚军全部渡过河,但还没有布好阵,手下又劝:“楚军还未布好阵,咱们赶快打吧!错过这个机会,我军就危险了。”宋襄公坚定地说:“贪一击之利,而不顾仁义,不可!”结果楚军布好阵势,兵强马壮,漫山遍野,宋军见了都很害怕。此时,两军一齐击鼓交战,宋军大败。
宋襄公这样做,今人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其实他是要维护规矩,维护道德与荣誉,他把荣誉看成比成败、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今人会问古人:你们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
古人会问今人:你们怎么“智慧”到好多事情都不讲原则了呢!怎么会生产出毒牛奶、瘦肉精、假鸡蛋呢?怎么会因为一个“钱”字,去干种种不道德的事情呢?
面对这种拷问,今人无言以对。
上面说了诸侯,下面说说卿大夫和士。你还记得“管鲍分金”这个成语吗?是的,如今白马寺镇还有个“分金沟”村呢!。“管鲍分金”已经说明卿大夫很可爱了。至于“士”的可爱,就更多了:冯谖到孟尝君那里当食客,他想提高生活待遇,就弹着宝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唱了三次,直到要求得到满足。他敢于表达,很可爱;他虽发牢骚,但很艺术。这些士有真性情,真表达,有超然自信的品质。他们怀揣理想,身佩宝剑,学六艺,守礼仪,讲风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干一番事业。
当时,楚才晋用,人才共享,士可以跳槽,自由流动,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最活跃的人才市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个策划,说动君王,立致卿相。
士的思想自由,造就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士有人格尊严,若发现自己犯了大错,就会果断结束生命。他们坚守礼仪规范、道德底线和做人原则,既憨直,又单纯,这些在今人看来“很傻很幼稚”的行为,恰恰是今人已经缺失了的需要重新捡回的最宝贵的原始品质。他们的思想境界,今人难以企及。反过来,今人的一些“智慧”他们也不会理解。他们答不对脑筋急转弯,他们不如今人“聪明”,但他们顶顶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