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居们小心翼翼地把张大妈抬下楼 (图片由石油社区提供) |
|
□记者 焦琳 陈晓佳 特约记者 王占国 通讯员 路书斋 曾春艳
核心提示
张大妈突然犯病,躺在床上直抽搐,身旁只有个5岁的外孙女;120急救人员来了也犯愁,没有担架工,单凭两个医护人员,无法把大妈抬下楼……关键时刻,邻居们来了——你抬头,我抬腿,他扶腰,100多级台阶,大伙儿小心翼翼地把大妈给挪了下来。
160多斤的张大妈突然犯病,身旁只有个5岁的外孙女
洛阳晚报记者昨日在关林街道办事处石油社区见到张凤英大妈时,已结束住院治疗回家休养的她,血压依然不稳。“高压有时110,有时140,怕我再出事儿,闺女女婿这几天都搬回来住了。”张大妈说。
回忆发生在7月23日下午的一幕,张大妈心有余悸:“要是外孙女不在身旁,要是邻居们不来帮忙,我这条老命估计早没了。”
张大妈今年52岁,身高1.68米的她体重160多斤,退休后在石油社区19号楼3单元6楼独居。当天早晨,女儿小田将外孙女灿灿送过来后就去上班了。
和孩子一起喝了点牛肉汤后,张大妈开始忙活起午饭。饭菜做好后,她却没了胃口。下午4点多,心慌气短的张大妈上了趟厕所,出来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5岁的灿灿看到后,吓得哭了起来,还好,3岁就背会的电话号码起了作用——小田接到女儿的电话后,赶紧通知石油社区卫生所,并拨打120求助。
两名医护人员抬不动,正作难,邻居们来了
石油社区卫生所的贾大夫第一个赶到,用血压计一量,张大妈的高压已达220!贾大夫为其输上降压药后,120急救人员也赶来了。
由于抽搐症状一直没有减轻,病人须及时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这时,问题来了——救护车只配备了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无法将160多斤的张大妈平安抬下楼。
得知此事后,邻居们来了,其中不乏60多岁的老大爷,62岁的郭新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由于张大妈患有高血压和脑血栓,平躺时脚部要比头部稍高;楼道窄,拐弯多,下楼时还不能有大幅震动……从6楼到1楼只有100多级台阶,大家却走了将近半个小时。
待遇低没人干,救护车担架工紧缺情况普遍存在
救护车为何不配担架工?是大多数医院都如此,还是只有个别医院没有?对此,洛阳晚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医院和市120急救中心。
河科大一附院急诊科主任郏建臣告诉洛阳晚报记者,目前,我省急救车辆的人员配备标准是每辆车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司机,急救过程中,一般由这3人组成救援小组运送病人,参与急救的医生和护士中,男性只占三成。受目前经济状况和体制的制约,医院专门设置“担架员”岗位很不现实,也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担架工与一般体力劳动者不同,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护知识。“培训时,我们先跟大家讲的就是传染病不可怕,车祸不可怕,但实际情况是,往往一上午的课还没上完,人就走得差不多了。”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说,除了很多人不愿干,待遇低是担架工紧缺的又一重要原因。
若家有危重病人无法下楼,请告诉120接线员
对于急救站面临的难题,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孙爱明也深有感触:“为救护车配备担架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一个城市急救中心的服务水平。但120救护车担架工紧缺的情况在我国普遍存在,洛阳也不例外。”目前我市共有18家急救站,几乎没有配备专职担架工的,抬担架的工作只能由一线急救人员或护工兼任。
她说,如果招聘担架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部分人的编制问题,没有编制的话,他们的收入只能靠抬担架自收自支。从现实情况来看,有时出10趟急诊可能没有1个需要搬运的病人;有时需要搬运的病人会比较集中,一名担架员又忙不过来。如果每家急救站都配备担架工,他们的工资很可能无法保证。
“我们在希望患者家属理解的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调整政策、加大投入、吸引人才;另外,如果家有危重病人,家属拨打120时,可告知接线人员,接线人员派单时就会特别叮嘱,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孙爱明提醒。
担架工紧缺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外地有没有好的做法可以借鉴?欢迎您@洛阳晚报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