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庭故城城墙遗址 |
| 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内部 |
|
自丝绸之路“凿空”以来,能实现天山南北、西域50余国“一万余里,城堡清夷,亭堠静谧”盛况的,唯有唐朝和元朝。唐朝能做到这一点,北庭都护府功不可没。
北庭故城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是唐朝统一西域的标志。它处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交通枢纽上,扼守东西方贸易往来大动脉,一度空前繁荣,在尘封近千年后,于1970年年末被重新发现。
1 残垣断壁犹显盛唐气象
吉木萨尔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所属的一个县。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故城在吉木萨尔县北北庭镇,距吉木萨尔约24里。
24日,当我们来到这座消逝近千年后被再次发现的故城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故城虽只存下一些残垣断壁,但仍依稀可见盛唐气象。
北庭故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约10里,内城在外城居中略偏东北,周长约6里。内外城墙均置角楼与马面。外城北门有瓮城,城北另有城垣低矮的羊马城。城外有天然河道环绕而成的护城河。
外城北城垣与南城垣多残断,只存些角楼、马面,北城门瓮城已无踪,外面东城垣不存,北城外羊马城依然较完整。
内城四垣也是破碎的,不过内城夯筑质量远较外城好,故而残存夯土台基较外城的高大。尤其内城东城垣中段一处马面,残高依然有近10米,巍峨高耸!
一千多年前,客商在这里东来西往,货物交换频繁,虽然现在已无处寻觅那“无数铃声遥过碛”的商旅驼队,但丝路上的遗存常使人们思绪飘回那段岁月。
2 唐代天山以北最大的军事行政中心
唐朝时期的西域,北有突厥,南有吐蕃。吐蕃和突厥反复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安西四镇多次易手。正是因为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存在,唐朝才得以一次次恢复安西四镇,控制着丝绸之路。直到公元790年后,唐朝才慢慢失去对丝路的控制权。
据北庭故城遗址的工作人员说,从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后,向西沿途环境恶劣、补给线长,大规模驻军费用太大,因此,唐朝以前的中央政权虽然在西域设有行政管理机构,但均未实现大规模驻军。贞观年间,唐太宗在今吐鲁番附近设安西都护府,驻军有近4万人。
公元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驻军12000人,管理西突厥故地,北庭都护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到了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都归北庭都护府统辖。
至此,北庭都护府成为唐代天山以北最大的军事、行政、经贸中心,它保护着丝绸之路北线的安宁。
3 西大寺:北庭变迁的见证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和河西的精锐部队先后被抽调勤王,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占,并统治80余年;随后,吐蕃又被高昌回鹘(回鹘是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击败,高昌回鹘在这里实现了300多年的统治,直至被北方崛起的蒙古人所夺。
元以后,北庭都护府的具体位置无人知晓。20世纪70年代,北庭都护府故城被考古学家们发现,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位于遗址西侧、俗称“西大寺”的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西大寺是高昌回鹘在统治期间兴建的皇家寺院。如今,西大寺已经完全被“包”起来了,原来的整个遗址主体像洛阳的天子驾六博物馆一样,被封闭在建筑中保存,并开辟了两处作为博物馆展厅。
西大寺虽然在30年前被发掘了一部分洞窟,并发现了壁画,但由于条件受限,在发掘结束后全部回填了,现在还可以看到遗址较原始的风貌。
4 北庭与洛阳的渊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写的北庭风貌。
岑参是河南南阳人,20多岁时游学于长安、洛阳。虽然仕途不如意,但其才华得到北庭都护封常清的赏识,并被举荐为大理评事,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岑参便来到北庭都护府,供职于封常清的幕府。
在这里,岑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其中《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庭作》等尤为有名。
北庭都护封常清与洛阳渊源也颇深。安史之乱时,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叛军长驱南下,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封常清临危受命,到洛阳募兵抵挡叛军。封常清从北庭日夜兼程赶到洛阳,10日内便招募新兵6万人。随后封常清又下令拆毁洛阳北边黄河之上的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州西南),以阻止叛军从北面进攻洛阳。
由于封常清所募兵勇都是市井百姓,未经任何训练,所以战斗力很弱,在与安史之乱的叛军的交锋中很快败下阵来,封常清也因战事失利被杀。
(图片由采风团成员刘建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