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馕成为路途中的主要食物 |
|
(上接A12版)
关键词:收获
【收获一】 22个申遗点全部走到,全国少有
丝绸之路申遗,仅中国段就跨越4个省。在采风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听说我们计划把22个申遗点都走一遍时,当地文物系统的工作人员都非常羡慕。
在新疆乌鲁木齐,当特派记者向当地媒体细数新疆的6个申遗点的具体内容和位置时,他们也不无遗憾地表示,纵然是本地人,也未必有如此透彻的了解。
的确,在重走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国家文物局选出的22个申遗点是整个丝绸之路的精华,我们的采访一定要始终围绕22个申遗点进行。最终,采访车的里程表显示,我们的全部行程已经超过1万公里,而22个申遗点也全部“收入囊中”。
【收获二】 洛阳的美名,被我们带到了更多的地方
“以前没到过洛阳,不知道洛阳还有申遗点呢!”“洛阳人太伟大了,居然能走22个申遗点!”“洛阳晚报作为地方媒体能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文化采风活动,真是大手笔!”
在采风途中,类似的话语不时跃入我们的耳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洛阳的文化,了解洛阳,在整个采风活动中,几乎每个成员都成为洛阳的城市推广者,洛阳文化的传播者。
“我们洛阳有3个丝绸之路申遗点。”“洛阳是全国唯一的双申遗城市。”“洛阳现在正在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洛阳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呢!”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推广,每到一个地方,大家在听当地文物或旅游部门讲解当地情况的同时,都会找一切机会向对方介绍洛阳。
【收获三】 穿越罗布泊、探访楼兰,晚报完成壮举
探访楼兰古城,穿越罗布泊是此行的亮点。
前往楼兰的道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是从8月23日至8月25日,采风团30多名成员,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采风团最终成功抵达楼兰古城,并成功穿越罗布泊,成为迄今为止到达楼兰古城人数最多的采风团。
关键词:感动
【感动一】 老人打电话,劝我们别去罗布泊
8月22日,采风团停留新疆哈密地区。正当我和大家一样,为穿越罗布泊作准备时,一个来自洛阳的电话将我的心思打乱。
打电话的是洛阳中铁十五局的一位退休老人。老人在电话中焦急地劝记者不要去罗布泊,他解释,罗布泊的路非常难走,这些年多次看到有探险者在罗布泊遇难。“我每天都在关注你们的报道,重走丝绸之路,你们选的这条南线路况太差了。”老人说。
当得知我们的路线已经确定时,老人在电话里叹了一口气,又再三交代,一定要做好防护……
在此,特别感谢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关注着我们的报道,关心着我们的安危。
【感动二】 外地洛阳人,亲往驻地送问候
8月27日,采风团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抵达乌鲁木齐并举行庆功宴。
听说有家乡的采风团到乌鲁木齐,正在乌鲁木齐的新疆昌吉州河南商会执行会长、洛阳市人大代表李爱民和秘书长刘明海急忙与洛阳晚报记者联系,要到驻地看望大家。“需要什么帮助,车辆、人员,我都可以提供!”李爱民说,新疆有许多河南老乡,大家听说洛阳晚报组织了采风团到新疆重走丝绸之路后特别激动,都想给采风团提供点帮助,并且想通过《洛阳晚报》告诉更多的洛阳老乡,如果您有亲戚或朋友在新疆,都可以和商会联系,商会将齐心协力为老乡们提供帮助。
【感动三】 “只要是你们想去的地方,咱随时可以去”
22个遗址点比较分散,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走完,又不耽误大部队的行程,就需要细致规划路线。而这时,6号车就成为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6号车车主郭晓和老师说:“只要是你们想去的地方,咱随时可以去。”确实如此,经常,为了保证采访顺利进行,郭爱和、郭晓和两位国家级、省级大师凌晨四五点起床,轮流开车,护送坐在车上写稿的我们到下一个目的地。
【感动四】 “每天都在看你们的报道,每天都关心着你们的行程”
“太精彩了!图文并茂,翔实的记录,我也走了一回。赞!赞!赞!”
“重走丝路,为申遗助力,向探寻文化的使者致敬!”
“每天都在看你们的报道,每天都关心着你们的行程。”
当我们疲惫不堪地写稿子的时候,当我们奔波在各个遗址点采访的时候,这些陌生的读者通过手机短信或微博等向我们发来的鼓励话语,就成为我们最大的动力。每每看到这些,一股暖流便会充斥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