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村镇有个西庞村,村里有个马胡同,里面住着许多姓马的人,都对“马大帅”推崇有加。
一位名叫马进发的老者说,这“马大帅”原名马德顺,是清末一员猛将。十几年前,他的墓志被人挖了出来,人们从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中发现,这马德顺居住在庞村,忠勇过人。
据说,马德顺幼时就有军人潜质,好把小伙伴组织起来搞队列训练,模仿行军打仗。父辈好像都会些功夫,常教他练功,还督促他进学堂钻研孔孟之道,学习忠孝大义。马德顺长大成人后,理所当然地参了军,为清王朝效力。
当时,太平天国起义闹得正凶,皇帝很头疼。马德顺得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带领“顺字营”小分队围剿太平军。
一方面,马德顺运气不错,农民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歧,犹如散沙,一击即溃;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指挥有方、勇猛异常,于是接连打了好几个漂亮仗。随后,他又跟随陕甘总督左宗棠去江西“剿匪”。
“剿匪”太有成就感,是会上瘾的。1865年,马德顺主动请缨,回老家河南“征剿”农民起义军,照样所向披靡。
他打一回胜仗,上面嘉奖他一回,连续多次之后,马德顺名利双收,皇帝赏了他一个“巴图鲁”名号,封他做提督。
提督是“提督军务总兵官”之简称,官阶为从一品,类似于现代的军团司令、舰队司令;而“巴图鲁”为满语“勇士”“英雄”之意,乃满族军人的最高荣誉称号,只有战功卓著的铁血勇士才有资格获得。
这样的激励无疑很能鼓舞忠臣的忠义之气。马德顺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颇有不要命的势头:人言穷寇莫追,他却不信这一套,结果,1869年秋,他在追杀逃兵的过程中中了埋伏,被起义军乱箭射死,时年47岁。
忠臣死了,统治者难免唏嘘一番。同治帝下令为马德顺造了个祠堂,还封他的遗孀为“一品夫人”。
一条道走到黑是有好处的,哪怕是上了贼船,只要坚持到最后不下来,就不必蒙受道义的指责。纵观马德顺的一生,若从起义者的角度去看,他是“黑白不分”的;若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他则是忠诚可靠的。
反观投降了清王朝的明朝遗民王铎,纵使书法造诣高深,也被列入《贰臣传》,为后人所诟病,可见半道换主子是危险的。
不过,清末民初,张勋坚持搞复辟,却也成了笑话。可见一条道走到黑也是有风险的。
忠诚是美德,明哲保身也不等同于缺德。什么时候,我们判断一个人,不再以他有没有半道换主子、有没有胳膊肘向外拐为依据,而以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操志趣去衡量,那才是理性而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