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木牍 |
|
迷信权威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惯性:黄口小儿一句戏言,人们不会太当回事儿;同样的话若出自专家、教授之口,便有了千钧的分量;如果这话变成铅字,印在纸上,再有千万个人传颂,那就更不得了——大家都说乌鸦是白的,且言之凿凿,你就会怀疑自己对黑白的认知是不是出了差错。
前日我去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参观,见有西汉木牍数片,泡在玻璃管盛着的防腐液里;虽越千年,上面的汉字仍清晰可辨:“……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
读了一些古书的人应该知道,这是荀子所著《劝学篇》中的名句。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他写的《劝学篇》很有些道理,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起源。
荀子还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让人多多体验,多多实践,免得成为井底之蛙。
我没打算从历史深处请个老学究来劝今人向学,我要说的是,老学究的话经过口口相传,可能有违真相。
金石文字博物馆所藏木牍之记载,就跟我们惯于念诵的有出入——
教科书上写,“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两千多年前遗存下来的真实文物却表明,荀子所说乃“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一个“先王”,一个“先生”,一字之差,意境大有不同:前者推崇的是封建社会的君王,凡君王所言必是大学问,树的是统治者的权威;后者则尊崇真正有学问的“先生”,不论其身份贵贱,敬的是人类的超凡智慧。
哪朝哪代的哪个人篡改了荀子的话?我们不得而知。有意思的是,除非你拿着证据去跟人辩论,否则即便真相如此,当你跟人说“不闻先生之遗言”,他可能还是会笑话你:哎呀呀,你背错了。
18世纪,英国一个名叫詹姆斯·林德的海员医生声称柠檬能预防败血症。这本是可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重大发现,但人们不相信一个无名之辈竟能攻克顽疾,用的还是如此简单的方式,因为书上都说败血症无药可治。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需要用心去体会。
老祖宗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还是保留些思辨精神好,遇事想想为什么、凭什么,否则就容易变成孔乙己那样的呆子,只会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