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12版:洛阳·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咱们都是一家人 晚报陪您过中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3 年 9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咱们都是一家人 晚报陪您过中秋
(上接A11版)

    
提起《洛阳晚报》,张庙堂一脸兴奋

    “看报纸,

    我就认准《洛阳晚报》”

    □见习记者 余子愚 文/图

    “来家里,还带什么东西!”一进门,72岁的张庙堂老人就大声说了起来。

    张庙堂家住新区古城路的双溪布洛小区。我们去的时候,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老伴去看老娘去了,老娘97岁了,快过节了,老伴今天过去给老娘蒸点卤面,陪老娘说说话。”张庙堂说。

    提起订报,张庙堂很兴奋。1987年,他从洛阳风动工具厂提前退休,闲着在家,就开始订阅《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创刊后,便改订《洛阳晚报》。

    “实话说,刚开始订是因为你们报纸便宜,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洛阳晚报》花钱少,而且信息量大。”张庙堂说,“没想到看着看着,竟养成了习惯,也越来越喜欢看报,就这样,订了近20年的《洛阳晚报》,真成了咱家的报。”

    现在,张庙堂有两大爱好,一个是看报,一个是每天到户外走路5公里。“走路锻炼身体,看报充实大脑。从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家大事,也能看到洛阳新闻,知道洛阳有哪些新鲜事。”张庙堂说,“年龄大了,孩子们忙着上班,孙女也上小学了,老两口在家,通过看报,能够足不出户,知天下事。”

    张庙堂所住小区门卫袁师傅家住九都路附近,很关心九都路拓宽工程。14日一大早,看完《洛阳晚报》,张庙堂就兴冲冲地下楼,离老远就高喊:“袁师傅,告诉你个好消息,九都路拓宽改造工程下月就要动工了。”

    “《洛阳晚报》就是好,老百姓关心啥,它就登啥,经常看报,我和邻居们也有可以讨论的话题。”张庙堂告诉我们,小区车多人少,平常很少与邻居们走动,报纸上的新闻让大家有了共同话题,邻里关系也好了起来;每到夏天,年轻人和小孩子都喜欢到洛河边游泳,容易出事。晚报常刊登的一些溺水身亡的新闻,年轻人和小孩子看了之后,能对他们起到警示作用。

    “上岁数的人,啥也不图,就图个平安。”张庙堂说,报纸上关于燃气安全、防火、防盗等新闻他很关注,并经常拿来教育子女。

    作为老读者,《洛阳晚报》的一些细微变化也让张庙堂牵挂——“那天报纸一送来,我就发现报头变了,以前的报头比较严肃,现在很秀丽,很有艺术性。猛一看不习惯,但看了一段时间,感觉还是换了好。”

    张庙堂说,前几天有人找他订其他报纸,他拒绝了。“看报纸,我就认准《洛阳晚报》!”

    快到中秋节了,张庙堂的儿女们已经电话约好,要带着家人陪张庙堂老两口过节,“那一天肯定很热闹,我大女儿的孩子都结婚了,一大家子人,热闹得很。”受张庙堂影响,张庙堂的儿女们也喜欢看《洛阳晚报》,家人在一起,也会说起报纸上的一些新闻,讨论一番,很是热闹。“我7岁的小孙女还闹着要当小记者呢。”

郭志谦拿出他珍藏的《洛阳晚报》

    七旬老人,存报上千斤

    □记者 忻尚龙 文/图

    78岁的郭志谦,连续订阅《洛阳晚报》长达18年。每天的报纸,他家中都存得有,重量有上千斤。哪怕是《洛阳晚报》早期派发的“读者俱乐部会员卡”,他也都保存着。有时候为了能早十几分钟看到报纸,郭志谦早早地就坐在小区门口等投递员。

    郭志谦今年78岁,家住西工区市府西院,自从1995年从物资局(今被合并为商务局)退休后,就开始订阅《洛阳晚报》,至今已有18年了。

    昨日上午9点,记者刚走到郭大爷楼下,远远就看见郭大爷正在树下纳凉,穿着一件白汗衫,坐在一个小马扎上,把当天的《洛阳晚报》铺在石板上,仔细阅读。

    离老远,陪同记者一起来的投递员汤秒芝大声跟郭大爷打着招呼:“郭大爷,这是咱《洛阳晚报》的记者,来看您啦。”

    郭大爷这才放下报纸,赶紧站起来,上前握住记者的手,“哎哟……你看你们这么忙,还专门来什么呀,电话里一说就行了,快进屋,快进屋。”

    记者走进郭大爷家里后,眼睛余光瞥到屋子角落有好几捆报纸,大小不一,版式各样,但都被码得整整齐齐,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郭大爷转过身,把上面厚厚一沓会员卡拿下来,拍拍灰,“这全都是以前《洛阳晚报》发的,每年一张的样子都还不一样。我不舍得扔,就一直存着。”

    “《洛阳晚报》前后改版多次,大小也变了,我都留着。”郭大爷指着角落的报纸,“这几年来,每天的报纸,我都存的有。有时候附近的居民找个过去的新闻、消息什么的,都会来我这儿找。”

    “可惜家里地方小,实在放不下,有的报纸存个三五年,就只能卖掉,一卖就有五六百斤。”郭大爷无不惋惜地说,“如果都留着的话,估计要有几千斤了。”

    郭大爷还拿出一张2005年1月1号的《洛阳晚报》元旦珍藏版,报纸的最外面,有张大红色的外皮,然后报纸放在一个橙色的纸袋子里。郭大爷说他最喜欢这张,看着就喜庆,一直留着。

    “现在我们老人过日子,没有手机可以,没有报纸,那日子真办法过。”郭大爷说,他们年纪大了,电脑不会用,手机只会接打电话。看报纸成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姚友爱(左)在念他在《洛阳晚报》上发表的诗歌

    看晚报有“风险”,

    一旦认准易“上瘾”

    □记者 忻尚龙 文/图

    姚友爱今年76岁,早在1958年,就开始给《洛阳日报》供稿。1994年《洛阳晚报》创刊后,姚友爱每年必订,从未间断。家里的孩子给他订的有其他的报纸,他每天只“随手翻着看个标题”就扔一边了。

    姚友爱家住高新区三山社区。说起《洛阳晚报》,姚先生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我跟报社,缘分不浅呢!”

    “1958年的时候,我就开始给《洛阳日报》写稿了,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特约记者呢!1988年的时候,我写的《孙九堂“傻事”三桩》发表在了《人民日报》。”姚友爱说。

    “后来,我一直关注晚报的‘三彩风’和‘百姓写手’这两个板块,也经常给他们供稿。”姚先生找出几张近期的报纸,当场给记者念他写的诗。

    “我订《洛阳晚报》,20年来一直没断过。”姚友爱笑着说,“虽然我不是报社的人,但说起报社里那些二三十年前的老员工,说不定比你们年轻记者还熟悉哩。当年我是通讯员,我和咱们报社的记者们一起采访一起写稿。有空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畅议古今,几十年的情分啊。”姚友爱感慨良多。

    因为姚友爱对《洛阳晚报》情深义厚,家里人也渐渐地钟情上了这份报纸。“我现在就盼着每天早上报纸能早点送到,看完以后,下午跟朋友聊天也有得聊。否则就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街坊邻里之间聊天,都插不上话。”姚友爱的爱人刘凤英说。

    “我女儿也给我订过一些其他的报纸,虽然上面也有洛阳新闻,但是总感觉不对味,没有《洛阳晚报》贴心。”姚友爱说,看晚报也会”上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