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见近照 | |
核心提示
他叫任见,今年56岁,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师承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梁漱溟。后来他隐居洛阳,穷十年之功,为家乡著书立传——《帝都传奇》。这本书以小说的笔法、轻松的格调梳理出洛阳城的千年岁月。如今,出版在即。
1 为城市“立传”
著书开先河
《帝都传奇》煌煌9卷,共135章550节,近300万字,插图1050幅。此书将千百年来洛阳城发生的故事以小说形式娓娓道来,洛阳杂文学会会长孙建邦称其开了国内为城市“立传”的先河。
任见先生现居住在西工区一处民房中,曲幽巷陌,苔痕陋室。任见将洛阳晚报记者领进家中,沏上一杯热茶,又剥开一颗糖递过来:“你又何必多跑这一趟。我要说的,都已经在书里了,我余下的生命,也都在这书里了。”
任见先生之所以说“余下的生命”,是因为去年他被检查出患有癌症,而且已到晚期,这本书或将成为他的“绝唱”。
2 名噪一时
坎坷生活让他放慢文学脚步
对于自己,任见先生不愿多谈。“咱只聊作品吧,一名作家,真正的价值只在于作品。好比司马迁,千百年后,有几个人能准确说出他的官职、履历?人们记得的只有《史记》。只有作品,才是作家的生命!”他说。
洛阳晚报记者后来通过侧面打听,方从《牡丹》文学杂志主编王小朋的口中得知:20世纪80年代,任见曾以笔名“后山”在中国文坛名噪一时。1986年,任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专业,师承冯友兰、梁漱溟,与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为好友。
当时很多文学杂志都在关注任见。《文艺报》多次发表评论,研究任见的创作风格;《侨报》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我国许多高层官员都曾接受过《侨报》的独家专访,这家报纸也曾为任见开辟专栏,阐述东方文化。王小朋告诉我们:“后来,他的妻子肾衰竭,任见疲于奔命,无暇他顾,在文学道路上的步伐也就放慢了。算来有12年了,每个月他的妻子仅血液透析一项就花费七八千元。但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
3 身患重病
他决定将作品提前出版
“这书本来我没打算现在就拿出来,是想等到我60岁的时候再发表出版。不过现在身体条件不允许,这不查出有病嘛,只好把计划提前了。”任见提起自己的病情时,一脸轻松,似乎说的是别人的事情。
这本书,耗费了他极大的精力,他通读了能找到的所有史书,把有关洛阳的细节尽量多地提取出来。谈起创作的初衷,任见说:“长久以来,我们提及历史,历数那些圣贤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毕恭毕敬,将他们奉在神坛。在我看来,对于历史的态度,不该是如同祭祖,而应是冷静思考,对于历史的书写和解释,不该是奴性的展示,而应是文学的表达。”
4 《帝都传奇》
如何让每个洛阳人都能读懂
《帝都传奇》的写法通俗,以洛阳城的变迁为脉络,利用小说的笔法,悬念迭出,一改大多数史书叙述历史“硬邦邦”的面孔。
作品的语言也是诙谐、睿智,毫不晦涩,雅俗共赏,即便对文史“零基础”的人也能轻松阅读。譬如说到楚汉之争,书中这样写道:“刘邦曾经跟着项羽干事儿,此人甚为刁钻,带着小股军队跑步前进,抢先抓到了秦国的公章和秦宫的钥匙,整天别在自己腰里,不想让项羽知道,打算以后自己闹独立……刘邦带着军队快步灭秦,项羽不乐意了,在一个叫做鸿门的地方召见刘邦,问罪。刘邦只好带人前往,见势不妙,说:‘我是先帮你看住摊儿。你来了,这不就要把天下还给你嘛。’”
5 卢舍那,真是照着
武则天的样子雕凿的?
对于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书中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譬如,传说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是根据武则天的样子雕凿的,任见提出了反对意见:“奉先寺完成规划、开始凿建的时候,小武还在感业寺做尼姑,还没有回后宫呢……她那时是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第三者。难道高宗会告诉施工人员:照着感业寺那个尼姑的样子去造?”
对于北魏的速亡,任见深入浅出地写道:“譬如一只急剧生长的龙虾要换壳,也得等战胜身边的敌人之后。否则,为了那个更舒展、更有纵横余地的新壳,而早早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蜕下坚硬的旧壳,露出毫无抵抗能力的肉身,必将成为对手的美餐。”
6 这本书
“不仅仅是记录历史”
“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是不少文学圈内人士对这本书价值的定义。
“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记录历史。它会改变很多东西,譬如对洛阳城的解读,甚至让洛阳人学会自省。”孙建邦评价道。
“洛阳人,未必能说得清洛阳的历史。”王小朋说,“过去的一些史书,语言艰涩,老气横秋,跟大众阅读存在隔阂,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洛阳人了解自己的城市。我们确实需要一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作品,让每一个洛阳人能够看、喜欢看,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发生过什么、拥有过什么。”
“洛阳这座城市是特别的,它具备自己特立独行的文学形象。我记得原来看《洛阳晚报》‘全球万人唱牡丹’的那组报道中,有个外国小伙子说,他对于中国,只知道两座城市,北京和洛阳。所以,我也应该为此写点什么。”任见说。
相关链接
冯友兰(1895—1990),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