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道与墓室的连接处有两块大型的石构件 | |
(上接A06版)
推测:墓主人很可能是北魏节闵帝元恭
关于这座墓葬的特点,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向我们作了介绍:
一是出土器物规格很高。这座墓葬出土的陶盏、陶砚以及青瓷器,同宣武帝景陵出土的式样及质地都有一致性,而陶俑式样也同元邵墓以及永宁寺发现的陶俑风格相同。墓葬内出土的陶俑采用前后合模的方法制作,这种做法多见于孝昌以后。
二是位置特殊,“邻居”显赫。该墓葬位于北魏陵墓区,在其东北方向约7公里处是位于官庄村的孝文帝长陵,在其东北方向约4公里处是位于冢头村的宣武帝景陵,在其东南方向约2公里处是位于上寨村的孝庄帝静陵。除此之外,这一带还发现过一些北魏墓葬,出土过元澄等人的墓志。
三是墓葬规格高。洛阳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均为双甬道单室砖券墓,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组成,这是北魏最高等级墓葬通常采用的方式,衡山路北魏大墓也不例外。此外,陵墓地宫规模宏大,与其他几座帝陵不相上下,比如墓室土圹10.5米见方,而上寨大冢(静陵)才8米×9米。
高规格的墓葬、器物,都彰显了墓主人非凡的地位。遗憾的是,考古人员在现场并没有获得关于墓主确切身份的文字证据,墓主到底是谁只能推测。
严辉说,北魏迁洛以后共有8位皇帝,前4位皇帝分别是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诸帝都有明确的陵号,孝文帝葬长陵,宣武帝葬景陵,孝明帝葬定陵,孝庄帝葬静陵。之前考古人员已经根据出土墓志和石刻,找到了这些陵墓相对准确的位置,衡山路北魏大墓与上述诸陵无关。而孝明帝之后在河阴之变时还有一个幼帝,在位1个月,葬处不明。由于衡山路北魏大墓是预制的陵墓,能够实现预制寿陵,只能是成年皇帝或在位已久的皇帝,因此幼主无此可能。
由此再往下判断,孝庄帝以下还有4位皇帝,他们是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脩。后4位皇帝中只有孝武帝有陵号,其余3位没有陵号,其中,孝武帝的云陵不在洛阳,元晔、元朗生前被废黜降封为王,失去了使用帝陵的资格。文献又记载元朗的墓葬在邺城。
“一一排除之后,所有证据指向了节闵帝。”严辉说,节闵帝是皇族近亲,在都城正式即皇帝位,文献记载了他“葬用王礼”。他在位时间相对较长,完全有条件预制寿陵。所以,衡山路北魏大墓的墓主人很可能就是他。
未来:正在研究保护性回填方案
“如果将来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这座北魏大墓是节闵帝元恭的,实在是意外之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告诉洛阳晚报记者,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定,不主动发掘帝陵是文物考古工作的基本方针,如果能确定这座北魏大墓墓主人的身份,则的的确确是意外收获。
严辉说,在发掘过程中,对墓葬的年代及墓主人的判断,是一个“潮起潮落”的过程。起初,大家只是感觉它应该晚于东汉或者魏晋时期的墓葬。后来出土了北魏晚期的陶俑,大家既惊喜又感慨:根本没敢奢望是北魏的大墓,没想到竟然真的是。继续发掘,大家居然发现该墓极有可能是一座帝陵……
“可能是帝陵,大家异常兴奋。但随着发掘的进程,大家的情绪又跌到谷底。”严辉说,随着发掘的深入,大家看到墓葬遭到了严重破坏,建筑材料以及随葬品几乎被洗劫一空。在考古人员看来,仅凭7个赫然在目的盗洞,是不足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的。
“在发掘中,我们发现墓道近墓门附近有二次打开的痕迹,很有可能与墓葬被严重破坏有关。”严辉说,在墓室柱洞上部的填土中,发现有厚约0.15米的扰乱土,包含有壁画残块、青砖碎块、碎陶片等,这说明墓葬在塌毁之前其底部的铺地石已经被揭取一空,墓葬显然遭到过大规模的破坏。另外,墓道的壁桩中未发现有木灰的痕迹,说明所用木柱应该在未腐朽时已被取走。这些均说明墓葬应该在下葬后不久即遭到破坏,至于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讨论。通常情况下,发生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出于政治报复。
发掘结束后,这座墓葬该如何处理呢?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院正在与市建委等部门研究保护性回填方案,待方案确定后,这座墓葬将被重新保护在地下。
相关链接
北魏节闵帝元恭(498—532),字修业,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恭被尔朱氏集团拥立为帝以前,为了躲避迫害,装聋作哑地渡过了8年。公元530年,尔朱兆在废掉元晔后想改立元恭为帝,但又担心元恭真是哑巴,于是派人向元恭转述他的意图。元恭听说自己能当皇帝,大喜过望,巧借孔夫子的话说:“天何言哉!”表明自己并没有真哑,并表示愿意当皇帝。公元531年,元恭被拥立为帝,尔朱氏掌握了北魏的军政大权。同年,高欢拥立元朗为帝,起兵反对尔朱氏,一年后攻入洛阳,尔朱氏垮台,元恭同时被废,一个月后被毒死。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约430—518),拜占庭帝国皇帝,
491年至518年在位,61岁时被芝诺的遗孀阿里阿德纳指定为皇帝。在位期间,他实行了彻底的财政和行政改革,为保护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道从黑海延伸到马拉马尔海的长城。他因信奉异端的基督一性论派教义而遭到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