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氏收藏的《水经》和《水经注》 (图由晁会元先生提供) |
|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中不少与洛阳相关:或由洛阳人所著,或所述为洛阳事,或成书于洛阳……在那些发黄的纸张背后,闪耀的都是智慧的光芒。在本系列中,我们选取部分古籍,看看它们当年的模样。
·洛水又东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
·一水东北出为汝水,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 ——《水经注》
学者桑钦与《水经》
如果没有《水经》,就不会有《水经注》。虽然后者的名气要大得多,但作为中国最早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自有它的分量和价值。
“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成书于唐玄宗时期的《唐六典》中,有对《水经》的明确记载。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水经》的作者是桑钦。他在书中记述了“天下之水百三十七”,通过这137条河流反映全国的水系概貌,是古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地理著作。
那么,桑钦何许人也?东汉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有“《古文尚书》,涂恽授河南桑钦君长”的记载,南宋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也有“桑钦,汉成帝时人”的说法。根据这些零星文字,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桑钦字君长,洛阳人,西汉学者,精通《古文尚书》。
关于桑钦是不是《水经》的作者,却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旧唐书·经籍志》就说,“《水经》三卷,郭璞撰”。郭璞注过《山海经》,但撰《水经》,似乎没有证据。于是,《新唐书·艺文志》干脆说:“桑钦《水经》三卷,一作郭璞撰。”
除此之外,也有人根据《水经》中所载地名,认为它是三国时人所作的。比如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水经注疏·凡例》中就断言,《水经》为三国魏人所作。只是这作者姓甚名谁,一直没人能说清。
你也许会想,为《水经》作注的郦道元总该知道吧?可惜,在30多万字的《水经注》中,他根本没提这件事。
于是,千百年来,关于《水经》作者的争议一直存在。当然,坚持“桑钦说”的还是多数。比如《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等,都认为《水经》的作者是桑钦。只是在无休止的争论中,桑钦和《水经》的知名度都降低了许多。
郦道元与《水经注》
《水经》成书较早,内容也很简略。北魏时,郦道元决定为其作注,以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目的。也就是说,他要以《水经》所记水系为纲,来描述中国的地理情况。
说起来,郦道元与洛阳也很有渊源。他是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曾先后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过京官,也到许多地方任过职,还当过河南尹。由于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郦道元遭到了皇族及豪强的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夤(yín)谋反,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在汝南王元悦的怂恿下,萧宝夤派人将郦道元杀害于赴任途中,此时《水经注》刚完成不久。
洛阳是北魏都城,对其大小河流,《水经注》中多有详细记述,比如谷水,就被人称为“小水大注”。后来,杨守敬及其弟子熊会贞绘制《水经注图》,其中的北魏洛阳城,就是根据郦道元笔下的谷水而绘出的。
事实上,郦道元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单纯地为《水经》作注,而是对其进行了补充扩展。他著成的《水经注》全文共40卷,将《水经》中的137条河流补充到了1252条,并旁征博引,详加考证,介绍了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仅引用的书籍就有430多种,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甚至民族学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难得的是,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写山水绘声绘色,以致《水经注》被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地位。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清时期,不少学者投入大量精力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由此还形成了“郦学”。
藏书家也有遗憾
“《水经注》是公认的中国‘四大名注’之一,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它就是中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对今天人们研究地下水开发、城市规划等课题仍有帮助。”洛阳古籍收藏家、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说。
《水经注》最初以抄本流传,全书40卷,到宋初已缺5卷。“在北宋仁宗景佑年间的官修目录《崇文总目》中,《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晁先生说,“明代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抄录在内,这个抄本一直流传了下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现存最早的《水经注》抄本。”
随后,人们将所余的35卷《水经注》又重新编成40卷,其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明清时期,不少学者潜心研究,为其订正500余处,才使《水经注》基本恢复原貌。后来,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更是拿出毕生精力,撰写了一部《水经注疏》,并绘制出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用功至深。
据晁先生介绍,《水经注》的第一种刻本,是北宋中后期的成都府学宫刻本,早已亡佚。第二种刻本刻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也已不存。“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缺不全的南宋刻本,内容不足全书的1/3,这是现存的唯一一部宋版《水经注》。”
明清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水经注》刻本增多。如明嘉靖年间的黄省曾刻本、明万历年间的吴琯(guǎn)刻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聚珍本等,都流传至今。
白河书斋收藏有一套明崇祯年间的《水经注》评本,《水经》则只有一本,是上卷。对此,晁先生解释:“以前,我只知道郦道元,不知道桑钦,所以收藏时也不留意,只留了《水经注》一种版本。2010年,我去山西晋城,偶然在一堆书里发现一本《水经》,署名桑钦,才赶紧买下。”
“古籍版本的知识太丰富了,我还需要不断学习。”晁先生说,这两年自己多方搜寻,仍没能将《水经》的其余部分补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