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的“烧烤炉” |
| 元代的双猴珥莲瓣石臼 |
| 晚清的官斗 |
| 市民在参观老雒阳饮食博物馆 |
| 民国的竹编漆器食盒 |
|
核心提示
现代人想称称粮食有多重,可以借助电子仪器。在古代,人们是如何称重的呢?喜欢做饭的您,可到商场买各种精美的餐具、炊具。在古代,人们的餐具、炊具又是怎样的呢?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那就快到刚刚开馆的老雒阳饮食博物馆参观一下吧。
1 在老雒阳饮食博物馆里回溯先民的饮食文化
2日上午,在涧西区西苑路与青岛路交叉口,我们走进刚刚开馆的老雒阳饮食博物馆,不禁被这里丰富多彩的吃饭家什吸引。
大大小小的官斗、民斗、官斛,有明清的、民国的,彩绘的、原木的;精美的食盒、果盒,有单层、双层甚至三层四层的;东汉的酒壶,晚清的调料盒,民国的果盘……流连其中,仿佛穿越时空。
“这些藏品都是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现在分门别类展示出来,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悠久的餐饮文化。”博物馆创办人王天喜告诉洛阳晚报记者,他早年就爱好收藏,后来从事了餐饮行业,就倾向于饮食方面的藏品了。
随着王天喜的介绍,我们逐层参观了这家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共分5个展区,展出面积560平方米,展出的317件藏品从623件馆藏藏品中精选而出,分为石器、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银器、铁器、木器、漆器、竹器等10大类,基本涵盖了先民们在饮食方面使用的工具、炊具、盛器和使用器具等,藏品所属年代从夏、商、周一直持续到民国乃至“文革”时期。
负责我市民营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告诉洛阳晚报记者,从他了解的情况看,老雒阳饮食博物馆的藏品,历史跨度之长、馆藏藏品之多以及展示面积之大,堪称我省同类博物馆之最。
“通过这些精美、款式多样、锈迹斑驳的藏品,不仅能让大家‘穿越时空’,领略到古人在饮食生活方面的智慧,更能让后人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王支援说。
2 在老雒阳饮食博物馆里认识老祖宗的吃饭家什
到老雒阳饮食博物馆参观,哪些藏品是不得不看的?我们特意邀请王天喜为大家介绍。
●“厨神”伊尹雕像 参观老雒阳饮食博物馆,要先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厨神”伊尹。在博物馆门前,有一尊3米高的伊尹铜像。王天喜介绍,许多人都知道伊尹是商代名相,但他更大的成就其实是在厨艺上,因造诣高超,他被誉为“烹饪始祖”。
“伊尹的母亲在伊水居住,伊尹以伊为氏,‘伊尹传说’还入选了洛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从事餐饮行业的人,我感到欣慰和骄傲。”王天喜说,现在各地都在“争抢”历史名人,伊尹也是争夺的热点,关于他的出生地更是有多种说法。“作为一座弘扬洛阳饮食文化的博物馆,我们会尽力将‘伊尹文化’在洛阳发扬光大。”王天喜说。
●汉代“烧烤炉” 这是王天喜向大家推荐的第二件藏品,这个“烧烤炉”外形与现代的烧烤炉差不多,底部有四足,两端有把手,炉上还架着两根“铁钎”,上面有5只蝉,蝉眼、蝉翼清晰可辨。
这件“烧烤炉”出土于一座汉墓,为陶制,长20厘米、宽16.5厘米、高14厘米。王天喜介绍,按照民间传说,烧烤的起源或与明代酷刑凌迟有关。“传说是否属实尚有待考证,但通过这件‘烧烤炉’,至少可以反映中国烧烤历史源远流长,烧烤早在汉代已普遍流行。”王天喜说。
●大大小小的斗 “斗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量具,有民斗、官斗、市斗、商号、行号、行号、官斛、官升等,馆藏藏品以明清、民国的居多。”王天喜介绍,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斗在历代都被广泛使用,不过因朝代不同、地域有别,斗的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些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斗,能使大家对过去的农业赋税政策和粮食交易情况有所了解。
●食盒、果盒 在三楼展区展示的各种食盒、果盒也是众多参观者关注的焦点。王天喜告诉我们,食盒就是专门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携带的工具,有木、竹、漆器等材质,尤其是一些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可做到滴水不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雕花食盒、提梁果盒、竹编食盒、馍筐、四层点心盒等,无不彰显着古人在饮食方面的精致、讲究。其中,有一个高93厘米、长77厘米、宽33厘米的清代食盒,正反两面绘制有“国色牡丹图”和“杨六郎挂帅图”,虽然年代久远,色泽却依然鲜亮。“这是古代大户人家送礼使用的,需要两个人抬着走。”王天喜介绍。
除了以上这些,博物馆内陈列的其他藏品也都很有特色。比如,一件元代的双猴珥莲瓣石臼,其实就是民间广泛应用的捣蒜泥、辣椒等调料的器具。还有各种年代的石磨盘,各种年代的餐桌、椅子、餐盘,酒罐、酒壶、水罐等,也都各具特色。如果您对这些有趣又精美的吃饭家什感兴趣,不妨前去观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