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饭啦!服务人员将饭菜送到老人面前 |
|
□见习记者 王若馨 社区助理记者 孙宇 通讯员 郭建 文/图
■编者按
老年社会正不可避免地走向我们,就我市而言,从最初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的兴起,到如今的“托老所”养老模式,走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工作人员的辛苦与付出自不待言,成果更是有目共睹,但设施如何更先进,如何让社会对此有更大的接受度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无论采用何种养老模式,只要老人们高兴,子女们自然舒心。作为对家庭养老有力补充的社会养老如何走得更好更稳,需要我们群策群力。
养老问题,一直都备受社会的关注。今年年初,我市加强养老机构建设,计划开工建设8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详见本报2月22日A06版)
啥是“日间照料”?“日间照料”就是在社区或其周边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集娱乐、就餐、休息等于一体的场所,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可以在白天“入托”,在这里娱乐、就餐、休息,晚上再回到家里。
如今大半年过去,老人们对这种养老模式的体验如何?日间照料中心的收获如何?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体验】 “来这儿之后,我都长胖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涧西区徐家营办事处北方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它位于北方社区东区院内,共4间房间,占地200多平方米,有多功能活动室、食堂、理发室和休息室。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午饭时间,6名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正在食堂用餐。
“来这儿可好了,我一个老婆子家的再也不用一个人做饭吃了,跟大伙儿一块儿吃,吃得香啊。”80多岁的金玉珍拉着记者的手高兴地说,并撸起袖子,让记者看她的手臂:“你看,来这儿之后,我都长胖了!”说完,她呵呵呵地笑起来。
土豆炖鸡肉、西红柿炒鸡蛋、紫菜海鲜汤,我们在老人们的餐桌上看到了这几样菜。日间照料中心主任张莉婷向我们介绍,这些老人所吃的食材,都是她每日早晨从菜市场买来的,自己去买的东西比较新鲜,让老人们吃着也放心。她还告诉我们,自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半年以来,厨房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更换菜谱,像现在每周就会换一次营养菜谱,既保证老人们的饮食均衡又尽量照顾到他们各人的饮食习惯。
“吃饭是大事儿,我的胃不好,吃米饭不好消化,所以我愿意吃馒头,这里的厨师总会记得在给别人米饭的时候,给我一个馒头,咋能不感动啊!”说这话的是一位名叫许本耀的老人,他来日间照料中心已经4个月有余。
【收获】 这里有一群快乐的老伙伴儿
洛轴厂前一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位于洛轴14号生活区内,该小区的社区主任郭建告诉我们,他们社区共有13471人,60岁以上老人5700位,80岁以上老人247位,老人的比例占到42.3%。小区内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很有必要。
和北方社区不同的是,入托洛轴14号街坊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比较多,目前已达27位,其中有3对夫妻。“儿女们上班都忙,平时自己也没人说话,没事儿干,家里太冷清了。这里的人多,都是跟我们岁数差不多的,能一起吃饭、看书、聊天儿,热闹!”74岁的马天海开心地说。
“是啊是啊,老伙计们在一起过得开心,打会儿牌,下下象棋,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我们在这儿还可以上网QQ聊天,唱卡拉OK,看电影,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其他老人也围了上来,笑着说着和老伙伴儿们在一起时有多高兴。
“我们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是今年3月成立的,运营8个月以来,我感觉收获很大,从刚开始活动中心只有两三位老人来,到现在近30位老人,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在一点点得到大家的认可,这种养老模式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郭建说。
【问题】 日间照料中心现遇到哪些问题?
从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内兴起,到现在大家开始逐渐熟悉这种“托老所”式的养老模式,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
北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张莉婷告诉我们,他们日间照料中心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入托老人的数量并不多。
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她道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辖区有些老人可能会觉得如果去了日间照料中心会被邻居们说闲话,也有一些子女,从心底排斥这种养老模式,他们觉得把父母送到我们这儿,会被别人说成是不孝顺的表现,所以不敢把老人送过来。”
说到这儿,张莉婷叹了口气:“或许这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完全被大家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吧。”
天气越来越冷,张莉婷的心弦也越绷越紧。“我们日间照料中心这边没有供暖气,冬天马上到了,老人们最怕冷,如果到时开空调,费用会大大增加,300元一个月的入托费用肯定打不住;要是不开吧,老人们会受不了……如果暖气能接到我们这儿就太好了。”采访最后,她向我们说出了自己对于日间照料中心的“愿望”。
同样一个问题,厂前一社区主任郭建说:“日间照料中心运营8个月以来,感觉遇到的瓶颈是该社区包含洛轴多个生活区,生活区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天气慢慢凉了,天黑得也早了,以后老人们晚饭后从日间照料中心各自回家,这一路实在让人担心,以后如果条件慢慢好了,希望能设立全托班,家远的老人要么是必须由子女来接回家,要么就住在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