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晚报》创刊号头版关于小沛伦的报道 |
| 2006年1月1日《洛阳晚报》关于“晚报娃娃”生日宴会的报道 |
|
□见习记者 王若馨 文/图
核心提示
1994年1月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它是《洛阳晚报》的诞生之日。时光荏苒,《洛阳晚报》已走进弱冠年华,经历了20年风雨洗礼,“咱家的报”已经成为洛阳人离不开的牵挂。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更为幸运而特殊:1994年1月1日,他们与《洛阳晚报》一同呱呱坠地,用响亮的哭声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我是幸运的‘晚报娃娃’。”今天,他们褪去了童年的稚气,英气勃勃地展示着多姿多彩的青春年华。他们都是谁?他们在哪儿?他们在做什么?在晚报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格外牵挂这些“晚报娃娃”。
即日起,由《洛阳晚报》主办,“京熙·达园”独家冠名的《洛阳晚报》创刊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寻找与晚报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晚报娃娃”活动正式启动啦!
【0岁】和晚报同日生的小沛伦,你还好吗
1994年1月1日,《洛阳晚报》创刊号头版,一篇题为《沛伦与晚报同日生》的报道,讲述了当天市区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小沛伦与晚报的“天赐良缘”。
“记者在市医专附属医院(现在的河科大一附院)产科病房,看到了体重3.1公斤的小沛伦静静躺在婴儿保育箱内,长长的睫毛,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注视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小沛伦的降生,使焦急等待他的父母——一拖职工石海峰、医专附属医院职工郭逊终于换上了笑颜。他们同时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他们的儿子与《洛阳晚报》同日诞生,机缘巧合使这个普通家庭成为《洛阳晚报》永远的朋友。”这是当年晚报记者采访到的内容,在近20年后的今天再次品读这段话,我们眼前依然可以浮现出这个小毛头可爱的脸庞。
当年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姜丽君,现为本报生活周刊部副主任。据她回忆,当晚深夜,她和几名同事兵分多路,前往市区各大医院寻找零点出生的“晚报娃娃”。“当时我们先去了妇幼保健医院(现为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那里的大夫说他们那儿没有产妇当晚要生。我们又赶到了市医专附属医院,他们也说可能当晚不会有新生儿……我记得特别清楚,就当我们很失望地要离开时,小沛伦就突然降生了,像奇迹一样!”那一天的画面,在她心里,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来,都依然鲜活着。
20年时光,当年的小毛头应该已经长成了英俊的大小伙儿;20年时光,晚报依然记挂着你。沛伦,你还好吗?你在哪里,正经历着怎样的青春岁月?
【12岁】沛伦,我们在这儿等候着你。
《洛阳晚报》与“晚报娃娃”共赴生日宴会
时间到了2006年1月1日,本报编辑部费尽周折,找到了8名与晚报同日诞生的“晚报娃娃”共度12岁生日。
“12年前,当人们通过《洛阳晚报》创刊号祝福他们降生的时候,他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7年前,与《洛阳晚报》同庆5岁生日时,他们还是混沌中的顽童;如今,他们个个变得双目有神,充满自信,彬彬有礼。”这篇发表于2006年1月1日本报24版上的《晚报伴我快乐成长》,让此时此刻的我们变得格外期待,也格外激动。现在的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面容呢?
这8名与晚报有着特殊缘分的孩子,如果你们能看到这篇报道,希望你们拨打66778866联系我们,我们正在寻找你们。
“你与晚报同日生,晚报与你共成长”——这是《洛阳晚报》创刊号写给你们的祝福,也是你们来到这个世界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将你们的人生与《洛阳晚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岁】今天,我们前来履行这份承诺。
正在享受青春好年华的你们,现在在哪儿呢
对孩子来说,20岁生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意味着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告别了“1”字开头的青涩岁月,迈向了“2”字开头的青年时期。
在《洛阳晚报》20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虔诚寻找20名“晚报娃娃”——除以上提及的8名,另外12名从未见过面的幸运娃娃,我们同样期待着与你们的初次见面。
《洛阳晚报》在此向全社会发出“寻人启事”,如果您是1994年1月1日与《洛阳晚报》同日诞生的孩子,请拨打66778866联系我们,或者在新浪微博给@洛阳晚报发私信。
报名时,请您留下您的名字、家庭住址、出生时的故事以及20年间您或您的家庭和《洛阳晚报》之间的故事。我们将选出拥有最精彩故事的12人,连同以上提及的8人,送出我们准备的生日礼物,并与“咱家的报”共度20岁生日。
期待您的来电!
2006年本报找到的8名
晚报娃娃
● 付佳欣
拖二小(现东方二小)六年级学生
● 石沛伦
拖三小(现东方三小)六年级学生
● 陈 琛
拖二小六年级学生
● 郭元凯
拖二小六年级学生
● 肖晓宇
景华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
● 孙超逸
拖一小(现东方一小)六年级学生
● 陈元媛
拖一小六年级学生
● 冀凯伦
白马小学六年级学生
(按出生时间先后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