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创业板指数收报于1221.96点,跌1.1%。与10月10日盘中历史最高点1423.96点相比,已下跌202点。但这似乎只是一个开始,积累已久的情绪猛然宣泄,余下“潮退”“踩踏”呻吟声声。2013年9月30日,创业板指数接近历史顶点前夕,机构持有创业板流通市值份额高达51.12%。无可争议,机构是这场历史大戏的主角。
前夜狂欢
如同久违的魔咒再现,多少“不可能”一再被打破。从2012年12月4日盘中低点585.44点开始,到2013年10月10日盘中历史最高点1423.96点,不到一年,创业板指数势如破竹,涨幅达143%。
创业板指数这轮大涨,机构功不可没。
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创业板股票交易中机构投资者累计买入比例逐步提升,分别为1.82%、8.17%、9.12%、9.40%,到2013年9月30日,该数据达10.60%。
9月30日,逆转前夜,距历史高点10月10日,仅两个交易日。
“9月份,都在说是不是到头了,但300开头的股票仍是红彤彤一片,质疑归质疑,上涨归上涨,那种氛围让人非常兴奋,很难收手。”一位券商投资经理回忆9月份的创业板行情。
群体亢奋,是属于那个时期的词汇。
机构则是创造亢奋的重要主体,创业板股票正是第三季度基金增持的重点。据统计,在基金增持的237只股票中,创业板股票共59只,占比达1/4,其中增持比例超过10%的有11只。
孤军站岗
这一次,理性没有迟到太久。
一夜间,风向全变。在10月10日至今的16个交易日内,创业板指数有6天收盘跌幅超过2%。最明显的下跌发生在16日与22日,跌幅分别为3.93%、3.60%。
微妙之处在于,10月10日前后,A股基本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提前捕捉市场情绪变化实非易事。9月,亢奋弥漫之际,创业板股票交易表面集体狂欢,实则潜流暗涌——部分机构已悄然离场。
“从9月份开始,在创业板赚了很多的公私募,一直在出。实际上,一些有经验的机构在从1200多点涨到1400多点的过程中已逐步出了,涨到最高点,接盘的更多是散户。”一位北京私募人士分析说。
在1423.96点顶点构筑的斜坡上,机构们高处不胜寒。至今仍留守的机构,援军难觅,唯有孤军守孤城。
“创业板顶部已现,中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再有整体性上涨,刚出完的三季报证伪了很多故事,接下来分化会很明显,手游、传媒板块继续挤泡沫。”一上海私募人士认为。
“让资金休息。”前述北京私募人士称,现在对创业板的策略,就是看看冷门股,以明年业绩为基准,找低估值,如20倍PE的股票,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