矬(cuó)李村位于洛河以南,龙门山以北,原来归洛龙区古城乡管辖。数年前,全村几千口人整体搬迁到龙和小区,旧址被河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征用。
矬,短小的意思。我们若说某人矬,便是嫌这人长得很不起眼,甚至带点儿轻蔑的意思。一个村子以矬字命名,是何道理?地偏?人穷?村小?都不是。
矬李村的存在,可追溯到北魏时期。据洛阳县志记载,公元493年,孝文帝欲迁都洛阳,带侍从来洛“考察”。他信马由缰,与众人走散,日暮迷路,只得在一片矮树林里栖息,吃李子充饥。后来侍从们找到他,孝文帝感叹:“救我者,矬李也。”就是说,多亏这片矮小的李树林,我才得以活命啊!
以传说解释村名的由来,大概说得通。以前有李姓人聚集此地,村内李姓人居多,也是缘由。
但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呢?
据《消失的村庄》记载,过去,矬李村村民为维持生计,常用扁担挑着货物走街串巷,做些小买卖。老辈人管这叫“扁担行”。
他们的挑子花样多:有杂货挑子,挑的是针头线脑儿、染布颜料、香烛纸箔等日用杂货;有盐挑子,货郎们进城买些散盐,四处游乡,换些鸡或鸡蛋,再进城卖,赚个差价;有面挑子,他们将打下来的麦子磨成面,粗面自己吃,细面担到洛阳南关市场上卖,得了钱再去买麦,然后磨面、粜面,周而复始;还有印花布挑子、菜挑子等。
印花布挑子是卖染布的,布换成钱,轻省。菜挑子货郎最辛苦,他们挑着蔬菜,到洛阳郊县缺菜的村落兜售。顾客没钱买菜,就用红薯等物换。货郎回程一路叫卖,红薯卖出去了赚点儿小钱,卖不出去就自己吃。他们每天往返几十里地,去时一挑子菜,沉甸甸的;回时一挑子红薯,仍是沉甸甸的。冬天脚冻得裂着口子,夏天脚肿得穿不上鞋,吃苦受罪自不必说,长年累月担着这样的重负,背压弯了,人就变矬了。
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或许它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自嘲——
岁月这般艰辛,苦难这般多重,然而人不畏惧,自食其力,好歹总要找条路子活下去。别管挑担的姿态如何,别嫌挑担的模样俊不俊,能挑起生活重担的都是有责任感的人,无论身量长短,都是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