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井队正在栾川县城关镇打井 |
| 嵩县太山庙村外出务工村民返乡,挖井找水 |
| 送水车上滴下的水,用手推车接住继续浇地 |
| 担心以前“寄种”的种子被冲走,嵩县一村民这样浇地 |
| 汝阳县杨庄小学教师,连续四个月带水到学校,让学生的午饭有保证 |
| 洛宁县小界乡史村村民在地里“寄种”小麦 |
|
随着旱情逐渐缓解,“记者走转改 晚报旱区行”也暂告一段。现在,让我们从镜头里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旱区生活。
8月以来,我市遭遇持续干旱。10月12日19时20分,市气象台发出了我市首个最高等级的干旱红色预警信号。旱区情况到底如何?严重的干旱是否影响秋播?人畜饮水是否受到影响?
结合中宣部提出的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整体思路,自10月23日起,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市委农工委,在《洛阳晚报》上精心策划并推出了“记者走转改 晚报旱区行”栏目。洛阳晚报记者分成多个采访组,奔赴洛宁、栾川、嵩县、汝阳等抗旱一线,采写回大量抗旱报道,也用镜头记录下许多干旱的景象和群众积极抗旱的勇气。
为了最真实地反映旱区居民用水的困难状况,洛阳晚报记者夜宿农村,反映村民们抢第一挑水的无奈,又通过一个个因为缺水而发生的感人故事,讲述人间温情。先后发出《“就算天暂时还不下雨,我们也能帮你们把麦种下去!”》等十余篇报道。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场降雨,让旱情逐渐缓解,本报的“记者走转改 晚报旱区行”栏目也暂时告一段落。不过,今后我们仍然会将目光对准基层,《洛阳晚报》作为咱家的报,关注民生是我们一成不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