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理念、扩大影响、劝捐手段,到谁来接收、在哪里存放捐赠物品、如何统一处理和运送,再到确定受捐者等,哪个环节都得有具体、持久、管用的办法。
1日至3日,“捐冬衣,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在西工区10个社区的捐赠点铺开,共收到市民捐给山区贫困群众的8万余件御寒衣物。500多名志愿者、万余名市民参与,白马集团等多个单位提供帮助,报道看得人心里暖暖的。扶危济困,洛阳人从不让人失望!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不少人是看完《洛阳晚报》的总结报道后,才了解到该活动的——再想捐,跟不上趟儿了。在报道中,做了3年活动的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谈到,希望有更多市民关注此事,希望满怀热情的人有更多捐赠渠道,希望更多社区在日常提供捐赠服务。
做公益,也是个技术活儿。从传播理念、扩大影响、劝捐手段,到谁来接收、在哪里存放捐赠物品、如何统一处理和运送,再到确定受捐者等,哪个环节都得有具体、持久、管用的办法。这些工作,要是都靠公益组织、志愿者去做,肯定不行。
只要把各个环节都做好,国泰民安、天气和暖时,捐赠活动也可以很有人气。香港著名的“公益金百万行”活动就提供了很好的经验:首先是以特首参与、万人步行的形式进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其次是延续数十年做成品牌,形成风气。
从美国回来的朋友,除了爱感慨美国“人少空气好”,也常常夸那里兴盛的慈善事业:几乎每个社区都有旧衣物捐赠站,捐赠者随时可去献爱心,还能拿到收据、几元钱的捐赠补贴等。捐赠者当然是不图回报的,但收获的荣誉感不小。此外,各种公益组织的劝捐活动、劝捐信,在平日也常能遇到、收到,人们在捐赠过后也总能收到感谢信、公益T恤衫等礼品。
也许,做公益,咱的环境、氛围、历史跟香港、美国是没法比的。但多想一些办法、日常多下功夫、多方发力,是被经验证明管用的。
我参加过几次洛阳公益组织的活动,每次都对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深感敬佩。然而,就像操持本次活动的志愿者一样,他们最大的优势是热情,可在遇到一些具体的麻烦时,往往只能干着急。
怎样帮助这些志愿者,怎样激发市民的爱心并协助他们把爱心转化为行动,需要更多制度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