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民航局已经联合国家发改委,取消了国内航空旅客运输票价的下调幅度限制,航空公司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票价。这样,低成本航空公司就能充分发挥价格优势,惠及大众。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表示,未来几年要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见本报今日B04版报道)
低成本航空,说到底还是竞争所需。在高铁、快客放下高贵身段之后,民航以“无下限”的折扣优惠向市场抛绣球,更是企业“自主定价权”的归位。
飞机上虽然不提供饭菜,也没有饮料,但机票便宜,百姓坐得起。事实上,低成本航空公司和低价机票在国外已流行40多年,目前,全球有170余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市场份额占26%。
遗憾的是,尽管目前的中国市场已有亚洲航空、捷星航空等13家外国低成本航空公司,但大陆只有一家——春秋航空。而从这些年与春秋航空相关的各种新闻来看,低成本航空在中国走得并不那么顺畅。
要让这种政策利好兑现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好,恐怕还须在以下几个层面配套跟进:
一是除了慎重干预票价政策,还得进一步完善行政制度,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支持大型骨干航空公司设立低成本航空子公司,趁着“新36条”在民航领域落地的东风,积极鼓励民资等社会资本有序进入低成本民航领域。
二是开放空域资源,让低成本航空有用武之地。以今年夏秋季为例,仅在首都机场,每周就有60余家中外航空公司超过1000多个航班的起降时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此捉襟见肘的现状不改变,低成本也难以“飞上天”。
三是为低成本航空创造软硬件便利。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飞机及关键部件进口不征关税,而中国航空公司进口主要机型飞机关税税率为5%,增值税税率为5%;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选择二三线城市或使用低成本航站楼,可以享受低廉的机场收费,但中国机场收费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只有实现航线资源差异化,才能真正实现成本“瘦身”。此外,飞行员及空乘人员的培养与供给,也是现实的问题。
这几天,媒体都在讲一个故事:说一个伦敦小白领,嫌当地房价贵,把家安在700公里外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人家上下班的方式就是坐飞机,因为廉价航空往返一次只需要不到40磅,这样一算,坐飞机就和打的差不了多少。
以此观之,低成本民航,也许改变的就不仅是出行格局。当然,在供需与成本决定价格的市场逻辑里,机票价格本就应该随行就市,而不该被相关政策五花大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