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就是要提供市民与书籍、知识相遇的场所。这个场所,当然是越便利越好,越多越好。
晚报报道,我市开始面向全市招募文化志愿者了,有意者都可以到各县(市)、区的文化馆等部门报名。其实,即使没有一技之长能够参加个演出、办个文化讲座啥的,只要愿意出力,能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跑跑腿,也是很有意义的。
洛阳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更“有文化”,能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对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大好事。而市民们对城市是不是“有文化”的最直观感受,恐怕还是身边的公共图书馆。
从生活经验来看,真正“看见书(不含课本)就头疼”的人,我几乎没有见过。就是夜市卖地摊书的摊位,光顾的顾客通常也比其他摊位多。由着兴趣,闲了翻一翻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不过,现实的问题是,图书馆在哪里?
社区要是有图书室当然最方便。但能设置图书室的社区本就极少,即使有,除了014中心、市府院等个别有单位可依托的,多数都有名无实。我在涧西住,提到图书馆,先想到的还是八一路附近的市图书馆和开元大道上的新区图书馆。今年年初得知区里也有图书馆后,天热时还找到那里,环境不错,但书似乎不外借,藏书量也有限得很,不知现在如何。
今年,新区图书馆开馆了,身边有爱读书的朋友对其赞不绝口。它由市政府和河科大共建,面向全体市民开放,设施很先进,藏书也极丰,当然值得好好利用。但对多数市民来说,它毕竟太远了。
要知道,许多人与阅读发生联系、爱上阅读并从中获益,常常是很自然的事情:没事去转转,路过了瞅一眼,甚至只为去蹭个免费空调,就让阅读走进了生活。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就是要提供市民与书籍、知识相遇的场所。这个场所,当然是越便利越好,越多越好。到菜市场采购完毕的阿姨,回家路上拐到图书馆还本书;等姑娘去约会吃饭的小伙儿,溜达到图书馆借本书——这样的城市,想没文化都难。
按理,就绝对数量来说,洛阳的图书馆也许不算太少。即使各大中厂矿的图书馆日趋式微,在各高校、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的图书馆中,也有不少条件不错的。那么,能否借鉴新区图书馆的做法,设法让这些内部图书馆与公用图书馆实现共建共享、资源整合?这当然是不容易的。就像学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这事,说的时间可不短了,也没见啥下文。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共享,当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有效办法。
一个喜讯是,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规划中,就包括各城市区图书馆改扩建的工程。让想读书的市民能就近借到书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