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洛阳晚报》创刊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世茂国际影城”杯寻找晚报十佳热心读者活动一经推出便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已有60余名热心读者报名参加。
报名者横跨老、中、青三代,有的是他人推荐的,有的则是毛遂自荐的,虽然每个人的报名理由不同,有一点却相同——对晚报的爱和支持。他们与晚报之间有哪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从即日起,让我们一一来倾听。
把晚报热线印在名片上 晚报也成为他的“教材”
|
●姓名:姚彤宇
●年龄:59岁
●职业:保险公司理财讲师 |
作为保险公司的理财讲师,随身携带名片是姚彤宇的习惯,若你仔细看,便会发现他名片的与众不同:在名片的背面,印有洛阳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66778866、公交服务热线等。姚彤宇说,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晚报近20年的忠实读者,另一方面是认为这些号码对大家很有用。
“有一次,一个朋友正为老板拖欠工资的事发愁,接过我的名片后看到了晚报的热线,通过66778866,其与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问题最终顺利解决。”姚彤宇说,不少朋友都将他的名片随身携带,因为这些电话号码“能帮忙解决问题”。
每天晚上读报是姚彤宇的习惯,在朋友眼中他是个消息灵通的人,而他坦言,自己的很多谈资都是从晚报上看来的。他每周都要上两堂理财课,在他眼中,晚报便是一份“完美教材”,有时3张报纸便能为大家呈现一次精彩的演讲。洛阳晚报记者发现,姚彤宇看过的不少报纸上都被他做了记号。“在晚报中,理财知识、鲜活案例几乎都能找到,好几次我都把晚报带到了课堂上。”姚彤宇说。
从读报到存报再到写稿 她与晚报结下深厚情缘
|
●姓名:冀春兰
●年龄:50岁
●职业:社区工作人员 |
晚报今年7月10日A19版的《他将自家屋顶变成“空中花园”》、7月19日A19版的《快来瞧瞧,“机”会难得哦》……在这些见报新闻的作者中都有一个名字——冀春兰。作为西工区洛北办事处金谷园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冀春兰说自己绝对是《洛阳晚报》的忠实粉丝。
1994年晚报创刊伊始,她就成了忠实读者,随着积攒的报纸越来越多,她便开始将每月的报纸装订成册,并将喜欢的文章做成剪报。慢慢地,同事们都知道她有个“报纸仓库”,要查阅东西时都会去她那儿翻报纸。
今年年初,洛阳晚报开始招募社区助理记者,她动了心。“多年没写文章,我也已经50岁了,心里很没把握。”她说,让她没想到的是,从笔试、面试到培训,她一路走了下来,并成为一名社区助理记者。
培训时得知老百姓的个人爱好也能成为新闻素材,她想到了爱收藏打火机的朋友,便立刻联系洛阳晚报记者一起采访、写稿……
冀春兰电脑玩得转,但在她心中,晚报的位置无可替代,“有时到外地出差,回来后我一定要把漏看的晚报仔细翻翻才踏实”。
她通过晚报实现儿时梦想 如今也成为大家庭一员
|
●姓名:韩留芳(右)
●年龄:64岁
●职业:退休工人 |
韩留芳今年64岁,退休前在一工厂的劳资科上班。虽然她从小便喜欢读小说,儿时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作家,可职业与梦想之间总有距离。本以为这辈子就要与梦想擦肩而过的她怎么也没想到,儿时的梦想竟在花甲之年实现。
2011年,作为忠实读者的她注意到《洛阳晚报》的“百姓写手”栏目,并加入了该栏目的“以文会友”QQ群。“本以为在这里发表文章的都是作家、记者,与大家交流后才发现并非如此。”韩留芳说,去年年初,她参加了“百姓写手”的聚会,发现这里的人不仅年龄跨度大,从事的职业也多种多样,有教师、生意人,也有普通工人。在这里,她结识了很多忘年交,在他们的鼓励下,她开始鼓起勇气再次追梦。
韩留芳清楚地记得,她的第一篇文章于去年4月见报。“老年人的生活圈相对狭窄,一开始我曾为写些什么而发愁,但不久后还是找到了方向。”韩留芳说,生活中的点滴都成为她的写作内容,《天伦之乐》《拍不死的“苍蝇”》……如今的她已成为“百姓写手”“老龄组”的佼佼者,她的人生也因《洛阳晚报》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