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市民从杭州一家商场门口的“双十一”广告板前走过。线上线下从来不是对立的,两者紧密结合,是完善消费者体验的实际需求,也是今后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新华社发) | |
□新华社记者
张遥 韦慧
数亿人参与的“网购狂欢”以350亿元落幕,“新经济”的活力毋庸置疑。
不断攀升的交易额背后,支付系统涉险过关,而首次由大数据指导的全国13家快递公司能否完成首秀,尚需在未来4天的物流最高峰中进行考验。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商业时代难以一一记录的购买、运输行为,甚至需求预测,通过网络技术都能够轻松抓取、勾勒。
“双十一”的劲爆数据透露的诸多信息需要解读。
1 支付系统涉险过关 物流能力尚待观察
11日全天,网商产生快递订单约1.8亿件,各快递企业共处理6000多万件快件,是去年“双十一”最高峰3500万件的1.7倍——国家邮政局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似乎可以让“抢得到就怕收不到”的消费者稍稍舒一口气。
今年首次投入“双十一”的菜鸟网络,试图通过大数据整合指导快递企业协作,让8000多人一觉醒来收到自己熬夜抢购的商品。不过,面对24小时产生的1.5亿个包裹,大面积爆仓会不会上演,至少要通过最高峰的4天观察期。
快递公司各条线路运送情况如何、是否有雨雪天气,占全国快递运力95%的13家快递公司数据共享,加上国家气象局的天气信息,阿里巴巴、银泰、复兴张罗的这张快递“天网”能发挥多大效力,仍然有待检验。
惊人的消费数据又一次让支付和网银系统经历了大考。11日当天,天猫、淘宝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成交笔数达到1.88亿笔,最高峰每分钟有79万笔交易同时进行——这几乎是2012年交易笔数的两倍。
尽管支付宝的后台系统已经在此前5个月的准备中扩容了1倍,甚至提前进行过数次模拟压力测试,但火爆开场的局面仍然让支付遭遇了一些迟缓。
供职于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的王若勤在朋友圈说:“试了3遍还是买不了,没法支付,早点洗洗睡了。”对于移动端出现的支付受阻情况,支付宝方面也坦言:“一开始还是出现了拥堵,量太大了。”
相比去年几家商业银行轮番宕机瘫痪、无法支付的场面,今年“双十一”已经有明显提速。
2 数据勾勒你所不知的“中国消费习惯”
有观点认为,电商造节只是将线下销售额搬至线上,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中国消费者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浮出水面。
——“像买衣服一样上网理财”渐渐成为习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最短时间销售额破亿元的,不是家电,也不是女装,而是首次参加“双十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开卖仅10分钟,淘宝理财“双十一”产品国华人寿华瑞2号成交金额1亿元。今年以来大热的互联网金融,在“双十一”舞台上表现抢眼。“双十一”网购狂欢时间过半,有8家店铺进入“亿元俱乐部”,而刚刚获准在网上发售的金融产品中就有3家互联网金融店铺销售过亿元,超越服装、电子产品成为电商“新宠”。
——服装仍是网购主力军。“双十一”卖出了约50亿元的服装,女装销量是男装的6倍,行业规模与格局也可以管窥一二。
——狂欢盛宴的影响蔓延。
首次开启的“双十一”网购港澳台及海外专场上,总交易金额约2.2亿元人民币,国际转运平台处理5.4万件订单。其中,台湾地区的成交金额同比上升189%,新加坡、马来西亚增长率为215%。“国际版淘宝”为中国低迷的外贸出口打开另一种思路。
“我们更关注数字背后的东西,通过数字我们怎么样去真正地理解市场的力量。把做五六百亿元、做千亿元、做万亿元的能力,放到真正地帮助更多的企业转型升级上去,真正让整个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进行运转。”阿里巴巴集团执行主席马云在11日傍晚的媒体见面会上说。
“双十一”凌晨,第一个收到包裹的买家,买的不是衣服、食品,而是家电。“提前生产、包装节约了时间。”菜鸟网络负责人童文红说。在预售、按需定制的模式下,海尔电器“双十一”成交额达到1.75亿元。
相关链接
“双十一”应释放更多“模式红利”
□新华社济南11月12日专电
天猫“双十一”活动开场55秒成交1亿元、13小时破去年“双十一”全天191亿元交易额、支付宝单日成交额超过350亿元——今年“双十一”再次成为突破历史纪录的网络购物“狂欢节”。
不少电商推出的“O2O”模式让消费者眼前一亮,这说明传统销售渠道与电商之间已经走出了简单对抗的阶段,双方合作对走出“价格战”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今后,电商应摆脱仅靠“收租”赢利的“二房东”模式,成为能“沟通”消费者与厂商的联系者与组织者。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海量的消费者需求、消费习惯等信息,更好地组织生产、精准营销、布局物流,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消费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