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沉船南侧发现的一个锚,锚上还有一条长长锚链 |
|
□记者 李燕锋/文 记者 张晓理 张斌/图
核心提示
还记得一个多月前,我市考古工作者在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发现的那艘古沉船吗?昨日,洛阳晚报记者获悉,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整艘古沉船的轮廓已经渐渐清晰。几天前,考古人员在古沉船附近有了新的发现:一个带着4个铁钩的锚和一条长长的锚链。
此次发现的锚能证明些什么?现场的考古人员还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昨日中午,洛阳晚报记者再次来到古沉船发掘现场进行探访。
【发现】 古沉船整体轮廓渐渐清晰
时隔一个多月,当洛阳晚报记者昨日中午再次来到古沉船发掘现场时,河堤边玉米地里的各种废弃物已经被清理完毕,中州渠上游的来水也已改道。考古人员已将古沉船两侧的部分泥沙“掏空”,远远看去,整艘古沉船像是悬在河道里一般。
“经过持续发掘,古沉船的整体轮廓已经呈现了出来,船的总长度大约为20.15米,超出了之前所预计的17米。如果将古沉船东侧受损的部分复原,船的总长度应该为20.3米。”负责现场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工作人员张如意说。
最近时常起风,加之河道里多为泥沙,为防止古沉船受损,考古人员用塑料布将整艘船盖了起来。为了让洛阳晚报记者更清晰地看到古沉船的形制,张如意特意掀开了塑料布的一角,展示了最新发掘清理出来的船尾部分。
“这是船舵,用来掌控船只方向。”说着,张如意在地上大致画出了船的轮廓。“和大多数船只一样,这艘古沉船两头尖尖、中间呈弧形,船尾部分像鱼的尾巴。”张如意说,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发掘过程中,他注意到,这艘大船共有14个大小不一的船舱,船的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条40厘米宽的栈道,相当于船上的走廊。“船夫或其他船员想在船上来回走动,得通过两侧的栈道。”张如意说。
【惊喜】 一个锚“藏身”古沉船附近
除确定了古沉船的整体轮廓和船舱数量外,最近让张如意兴奋的是,大家在这艘古沉船南侧约5米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带着4个铁钩的锚,锚上还有一条8米多长的锚链。
几天前,考古人员在清理河道里的泥沙时,几个铁钩突然进入了他们的视线。用小铲子一点点将铁钩清理出来后,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铁钩的一端还连接着一条粗粗的铁链。“这莫非是个锚?”考古人员继续向前清理,没想到,几天后,人们发现,铁链的长度居然达到了8米,而且清理工作尚未结束,铁链长度可能远远超过8米。
“锚相当于汽车的手刹,是确保船舶安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设备。”张如意说,通常船靠岸后,船夫会将锚抛到水里,让锚上的铁钩钩在河床上,再将铁链拴在船上。可是,从新发现的锚所处的位置来看,它应该是在古沉船的下游,因此应该不是用来固定古沉船的。那么,在这艘古沉船的附近,是否还有其他船只呢?
“我们已在附近又下了两个探方,准备继续向前挖,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张如意说,此外,考古人员下一步还将对古沉船的船舱进行清理。考古人员也许能在属于生活舱的2号船舱和3号船舱内发现一些古人生活的痕迹。
【未来】 古沉船有望被整体搬迁
作为我市考古发掘历史上首次发现的古沉船,本报首次对古沉船考古发掘的报道刊发后,引发了广大市民和读者的广泛兴趣。古沉船未来的命运如何?大家是否有机会到发掘现场一睹古沉船的真容呢?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考虑到这艘古沉船的重要性,市文物部门已决定对其实施整体搬迁。目前,该院正组织有关人员制订具体的搬迁方案。“目前推测,这艘古沉船的单体重量约为12吨,加上一些固定、支撑设备,要想整体搬迁,难度会很大。”史家珍说,此外,由于发掘现场所处位置在河堤附近,交通十分不便,这些因素都会给搬迁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为了使更多文物爱好者能亲临发掘现场,昨日下午,经本报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沟通,该院特意委托本报组织考古爱好者跟踪此次发掘工作。本报将于近期组织大家亲临现场,一睹古沉船的风采。
互动参与方式:拨打本报热线电话66778866;向洛阳晚报新浪、腾讯官方微博留言,说出您的参与理由;关注腾讯微博“媒体人李燕锋”,新浪微博“张晓理-老牛”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