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第六十章,可能是这本仅五千言的书中最通俗的一句话,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要像烹调一条小鱼一样小心谨慎,不要勤于翻动。这句话流传甚广,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了无数的政治家,以至于古今中外无数政要都把这句话作为执政理念。
为什么这个极通俗的比喻能言中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呢?我们把这句话同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了,它彰显了《老子》阐述的社会人生核心价值观,即“无为”的理念。
老子基于自己“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而产生的社会观的核心,就是无为而治的政治学说,是老子无为的自然哲学在政治上的应用。《老子》一书反复阐扬的“无为”理念,其实不是消极思想,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和为政哲学。老子的“无为”不应理解为无所作为,而应理解为顺应自然与人性,有为有不为,不勉力所为,其终极目标是“无为而无不为”。因此他主张治国为政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政若鱼忘于水”时,就不需要任何宗教的力量来辅政了,这在另一层面也体现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
由此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确道出了为政之肯綮,喻示了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尊重自然规律,在于科学选择为与不为,在于简政。如果依执政者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左右飘忽,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社会就会积聚戾气,就会导致国家不安。
既然这句话从治理国家的大层面对从政者启示很深,那么小到治理一村、一乡、一县、一单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有时看到某些单位的领导整天手忙脚乱,连节假日都顾不得休息,甚至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结果却搞得单位毫无起色,事倍功半。究其原委就是没弄懂“无为”的道理,不懂得为与不为,不知道领导者应该做什么,分不清大小轻重。
如果读懂了《老子》,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一个有水平的领导者就应该是很潇洒的,就会知道抓大放小,就会知道主次缓急,就会正确考量为与不为,就会知道放权简政。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又似乎在我们身边。老子的思想言论是一棵常青树,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彩。愿每一位执政者都能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等饱含哲理的言论中悟出为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