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上身下心”“左身右言”“左言右身”“左身右耳”“身”“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信”字,是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写法。战国时,人们把“信”字刻成玺印随身佩挂,就仿佛座右铭,提醒自己保持诚信理念。
文物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副会长周建亚先生所著的《战国箴言玺》,该书便还原了这一段历史。
1 一个“信”字 战国时期就有6种写法
战国时期的箴言玺中,有不少写法不同的“信”字,足以看出古人对诚信的重视。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各不相同。此时道家、儒家、法家等百家争鸣,尤其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经深刻影响到各国民众。正是这种文化的滋养,才会出现战国箴言玺“书不同文”,却“理念统一”的现象。
周建亚说,在《战国箴言玺》一书中,有玺印实物证明的“信”字,一共6种。
箴言玺的内容相当丰富,除了昭示诚信,还有“中正”“善行”“保家”“和众”“敬事”“仁士”等等,都是提醒自己修身养性,规范自我行为的意思。
另外,“真心”“相思”“可行”等今天的“流行语”,在战国箴言玺中也有体现。
2 箴言玺 昭示古人追求诚信的文化
看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疑惑:何谓箴言玺?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玺印(印章)文化。洛阳文物收藏学会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市文物管理局研究员蔡运章先生在为《战国箴言玺》一书写的序言中说:“西方人重视签字,中国人崇尚玺印。蔡邕《独断》卷上说:‘印者,信也。’玺印是人们用来昭示诚信的重要凭证,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景观。”
周建亚先生说,战国和战国之前的玺印称“玺”;秦统一后,规定皇帝用“玺”,私人用“印”。
战国时期,文人、士人充分利用玺印,篆刻上自己的理念和人生追求,随时佩挂在身,时时警示自己,这就是箴言玺。简而言之,战国箴言玺的作用,类似今天的“座右铭”。
箴言玺,从材质上看,铜印最多,绿松石、铅次之,还有用纯金制作的,但数量很少;从形制上看,分圆形、方形、心形、亭形、带钩形、半球形等多种形状;从玺文形制上看,有反书、正书,而正书玺,则完全脱离了玺印本身的“盖章”功能,成为文人雅士赏玩、品鉴的随身装饰品。箴言玺的书法,多为当时通用的小篆,其中三晋篆和秦篆的书法价值最高。
3 身、信合一 “信”不离“身”
“身”字印(图一),身,阳文、正书、铜质,秦国风格。周建亚说:身者,信也,意思是“慎守诚信”。
“中信”印(图二),阳文、反书、铜质,楚国风格。意思是“慎守忠实诚信”。
另一个“中信”印(图三),写作“中身”,阳文、反书、铜质,三晋风格。
第三个“中信”印(图四),阳文、反书、铜质,这个玺印是圆形的,天坛形状。
在战国箴言玺中,人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战国时期的文字,“信”不离“身”,两字高度一致,要么“身”通“信”,要么“身”是“信”的组成部分。比如“上身下心”为“信”,“左身右言”是“信”,“左言右身”也是“信”。
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信”的解释是:“信者,从人从言,会意。”通俗地说,人说的话,就是“信”,也就是说人说的话应该是诚实可信的。
周建亚先生说,信乃立身之本,有诚信,才能立身处世。《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说明同一个道理。
4 十几年来痴迷研究战国箴言玺
《战国箴言玺》的作者周建亚,号“甘露堂主人”。他1943年生,本科学历,1987年由解放军外语学院转业到洛阳。周先生精于汉唐陶瓷和先秦铭文铜器鉴赏,是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易学考古与中华文明》丛书的主编之一,多年来致力于战国箴言玺的收藏与研究。
《战国箴言玺》是周建亚先生对十几年来收藏的战国箴言玺的研究成果。书中收录箴言玺近180种(其中很多为首次发现,金质箴言玺为官私古玺中仅见品),应是至今收录箴言玺资料最多的一书。箴言内容包含了战国时期的《周易》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诸多方面,有些箴言出自《周易》《老子》《论语》原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巨大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丰硕成果。
在周建亚看来,研究战国箴言玺是品味古人智慧、提高自我修养的一个途径,还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