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战弓设想的洛邑文王明堂遗址全貌 |
|
张战弓经常拿着书到“庙疙瘩”(图中高丘)旁证明自己的论断 | |
□记者
刘亮 文/图
核心提示
在高新区辛店镇张沟村和吕沟村村民眼里,“庙疙瘩”这个高丘除了逢年过节在上面放烟花外,并无特别之处。但从1994年开始,张战弓不知道登上“庙疙瘩”多少回,他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洛邑文王明堂遗址。19年来,他不断翻阅史料、现场查勘来证明自己的论断。他的这些佐证可信吗?考古界对他的论断有什么看法?
缘起
一块石碑开启19年追索之路
1994年,还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张战弓在张沟、吕沟两村交界处发现了被村民称作“庙疙瘩”的高丘,高丘高约30米,宽约180米。通过村民介绍,张战弓见到了村里一块清朝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修文王太庙和灵台的石碑。
张战弓认为,此文王太庙和灵台并不是近代才有,因为其中有一句“数千年于今无斁(yì)”,这表明自周公营洛至乾隆年间,这里是不断修缮的,并要求世代相传下去。
张战弓主要研究经济,对考古也颇感兴趣。他立即在高丘周围查勘,竟发现了被他称作“沙石遗迹”的一些碎石块。他越发兴奋,因为根据《诗经·灵台》记载:“水旋丘如壁曰辟雍。”张战弓据此开始每天钻研相关文献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论断。
求证
大部分细节都有文献记载
1999年,张战弓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古文献和相关的学术书籍。今年已经75岁的张战弓依然经常拿着相关文献去“庙疙瘩”走走、看看。
为何张战弓这么肯定“庙疙瘩”就是洛邑文王明堂?张战弓说,清《白虎通疏证》中明确写道:“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在今洛阳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观也。”他查了很多史料,目标都指向辛店镇这一带。
除此之外,《诗经·大雅·灵台》一诗说:“周明堂、灵台当在国之西部,与辟雍同处。”在“庙疙瘩”周围,张战弓发现了不少沙石、蛤蚌、瓦砾,“这些都是辟雍(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留下的”。张战弓说,据史料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就是到太庙得到的图书。老子是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张战弓推断,老子负责的国家图书馆也在这里。
张战弓构想,在洛邑文王明堂遗址灵台前面,确如碑文所记有后稷、文王太庙等7个庙宇;灵台周围也确是沟池灵沼、沙石、蛤蚌等遗存;灵台西边,是池沼之水源——张沟河……
专家观点 仅文献记载还不够,还需要现场遗迹
因为张战弓的坚持,业内很多专家都认识他,对于他的执着和论断,他们怎么看?
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马正标认为,张战弓提出的论据有很大的可能性。他说:“从乾隆年间的碑文来看,当时的人已经把这里当成文王太庙了。还有文献记载,成王定鼎也在这里。”
龙门石窟研究所副所长、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苏健认为,因清代乾隆年间距离现在时间较短,所以此碑文并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证据。太庙、辟雍等这些礼制性建筑按照规定必须建在城外,但是老子负责的国家图书馆并不属于礼制性建筑,所以,张战弓推断洛邑文王明堂在辛店镇张沟、吕沟两村交界处有可能,但老子负责的国家图书馆也在那里是不能成立的。另外,对于洛邑文王明堂的具体位置,有文献记载在王城以南,但不排除文献错误的可能。所以,不能轻易断定洛邑文王明堂就在这个位置。
一位长期从事考古的专家说,他曾因为张战弓的文章专门到“庙疙瘩”查勘了几次,但是并没有找到能证明“庙疙瘩”就是洛邑文王明堂的证据。他说,洛邑文王明堂是一个大的建筑群,但他并没有在“庙疙瘩”周围发现任何地上、地下当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该考古专家认为,从考古方面来讲,文献记载很重要,而对其历史遗留痕迹更须谨慎,对于张战弓的佐证,还需要考古界进一步证明。
相关链接
洛邑文王明堂位置成谜
明堂是儒家的礼制建筑,为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场所,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会选择在明堂举行。
北宋经学家和理学家陈祥道《礼书》卷四十《周明堂》写道:“明堂之作不始于周公,而武王之时有之,《记》曰‘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是也。”这就是学者所传的“镐京明堂”。因为武王克殷之后便迁都镐京,去世之前都在镐京,行祭祀礼的明堂必然在镐京。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摄政,才有经营洛邑之事,也才有成周明堂,不过该明堂具体位置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