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专家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从男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女人常常不讲道理,所以老公千万不要跟老婆讲道理,否则惹恼了老婆,就没好果子吃了。
其实家里是可以讲道理的,只不过要找准对象:别跟孩儿他妈讲,跟孩子讲。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颇有民间基础的历史背景下,不使唤棍棒,能讲道理,并且愿意跟子女讲道理的爹,是值得钦佩的。
司马光家就有这方面的好传统。
人云“富不过三代”,司马家世代官宦,却少见败家子;司马光本人更是北宋数一数二的宰相,可见家教之好。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童年时期的司马光,不是只有砸缸救人这等光辉事迹,也有不良记录。
有一次,司马光想给胡桃去皮,却死活弄不掉,多亏婢女用热汤烫胡桃,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家人问司马光,是谁想出了这个好主意,司马光撒谎说是他自己。他父亲知情后,既没打他,也没骂他,只道“小子怎敢说谎”,跟儿子讲了一番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说谎事小,但关乎品格,放任不得。
司马光把这事儿写在纸上警示自己,从此再没说过谎,一生恪守诚信。他成家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司马康,也是从细节入手,言传身教。
相传,司马光常常教育司马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概是说的次数多了,怕儿子嫌他唠叨,他还写了一篇论节俭的家书,以使儿子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后来,司马光退居洛阳,编著《资治通鉴》,司马康给他当助手。古人的指甲大概是比较长的,司马康好用指甲抓书页,弄得书上有很多痕迹。
司马光看不惯,又开始讲道理:啊呀呀,读书人应该爱惜书本!生活俭朴,认真读书,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实质上是兴家强国的基础。
他还给儿子规定了一套标准的读书程序:读书前,先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时,要先把书页的边缘推起,再轻轻地翻开。
这未免太细心了,粗放型教育的推崇者估计受不了。然而司马光的教育颇有成果:司马康踏入仕途之后,没丢他老爹的脸,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生活俭朴为人称道。
由此可见,有话好好说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