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港前湾港区总是一派繁忙景象 |
| 青岛港集装箱货场 |
|
青岛,一座制造业老牌强市。这里,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名企云集,“青岛制造”蜚声海内外。到2012年年底,青岛经济总量已有7300余亿元,拥有7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
近日,洛阳晚报记者走进青岛,触摸这座城市发展的“脉动”。
蓝色引领 全域统筹
青岛,因港而建,因港而兴。始建于1892年的青岛港,是青岛整个城市“起航”的原点,至今“航行”了百余年。
青岛港集团新闻中心外宣部主任焦兰坤介绍,青岛港从原来的一个支线小港,成长为一个有着4亿吨吞吐量的世界强港,居全球第7位。仅2012年,青岛港就与2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合作共赢,合资金额达455亿元。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个海洋经济版图中,青岛当仁不让被定位为“龙头”。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青岛的“蓝色跨越”战略应运而生。
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青岛规划启动了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和红岛经济区建设,全面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
蓝色引领、全域统筹,青岛将大到整座城市、小到具体产业的战略方向梳理得相当清楚,战略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这对洛阳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无疑有一定的启示。
腾笼换鸟 一石数鸟
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实施的突破口在哪里?青岛选择了“腾笼换鸟”。
2008年下半年,青岛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计划搬迁大中型企业110户。
为了更好地承接搬迁企业,青岛市在远离市区之地新规划了六个面向不同产业的工业功能区,即胶州洋河装备制造、黄岛董家口重化工、即墨龙泉汽车及零部件、平度新河化工、莱西姜山轻工、即墨女岛船舶等六大工业功能区。按照产业集聚原则,搬迁企业相对集中地安置。
经过5年多努力,青岛目前已基本完成搬迁的企业有90家。企业从搬迁改造中尝足了甜头,李沧区、市北区等老城区也通过“腾笼换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沃土,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带动了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拓展。
“腾笼换鸟”,“一石数鸟”!
产业联动 链式发展
尽管青岛与洛阳处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但是本地配套弱、高端环节缺失的“断链”之痛同样阻碍着“青岛制造”前进的脚步。
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青岛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16年,力争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5条产业链总产值达到或接近千亿元。
加快发展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使“青岛制造”逐步呈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与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并重、“狮虎经济”与“群狼经济”共同发展的好局面。
(本文配图由青岛港新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