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冷冷的石,斑驳的字,穿越时光,照亮人心,这便是文化遗产的力量。 |
|
千唐志斋,一个被称为墓志铭博物馆的地方。其斋名由来是章炳麟在题额时的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20世纪20年代初,张钫(字伯英)先生隐居铁门,有私人园林百亩,山明水秀,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这才有了这所青砖灰瓦的“蛰庐花园”。
千唐志斋就是这花园的一部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颇有人文情怀,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甚密。在于右任的鼓励下,他广搜墓志石刻,在园中辟地建斋,将搜罗来的墓志镶嵌于此。
这些墓志碑刻,是他在寂寞旅途中偶然邂逅的旅伴,他将它们视若珍宝,守护相伴。在漫漫长夜里,他定会走过月光下的青石板,举着烛火在这里欣赏米芾、赵孟、刘墉的书法,感受郑板桥的竹画。那时,他不是杀伐决断的将军,而是柔肠百转的书生。在那个书剑飘零的年代,他将这些散落的石碑镶嵌在墙上,使其得以完整地保存。那些风化剥落的痕迹,是凋零的岁月,远去的时光,而他将这一切定格。
张钫也许没有料到,多年以后,这里会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这些刻在碑上的内容为研究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让我们知道,人世间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信仰和文化。
封闭的空间,有一种特别的寂静,屋顶很高,因而显得有些空旷。碑刻无声,分列两墙,带着久远的气息。我轻轻触摸那些碑刻,耳边似乎传来刻碑时的敲击声。
时光始终超越我们的想象,复苏了记忆,恒久了文字。石头墓碑,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无形的力量。消耗一些又沉淀一些,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和我们有缘相遇的一部分。
那千姿百态的字在时光中流转,传递着一种无形的能量,讲述着许多平凡人的故事。你会庆幸它们没有在风吹雨淋中湮没,没有在荒郊野外破碎,只有时间能证明它们的价值。
在这里欣赏书法,感受诗、书、画的大美,想象千年前歌舞升平的大唐气象,让人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和历史的沧桑感。这冷冷的石,斑驳的字,穿越时光,照亮人心,这便是文化遗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