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佩孚所绘竹石图 (网络图片) |
|
核心提示
吴佩孚虽为军阀,但秀才出身,性格中带有文人气质。他驻兵洛阳后,积极发展洛阳的文化教育,对文化名流以礼相待。吴佩孚创办了洛阳第一份官报《河南简报》。
1【秀才出身】 吴佩孚——军阀中的儒将
河洛文化从夏商之滥觞,发展至隋唐之鼎盛,之后随着战火不断,文化也开始错乱复杂起来。到了民国时期,新文化的兴起,成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特色。
在洛期间,吴佩孚影响了洛阳文化产业的许多方面,譬如早期洛阳的新闻出版、新式书店、新型图书馆、戏曲、电影事业等。
从吴佩孚著作的《春秋正议释证释》《易箴》《日食参考说》来看,虽然吴佩孚的政治主张,倾向于“武力统一中国”,但骨子里,他还是有股文人劲儿。在北洋军中,兵将读书者甚少,吴佩孚却是秀才出身,六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接受儒家启蒙教育。吴佩孚不但读书多,而且能诗善文,尤擅草书,绘画多以墨竹、梅花为主。
吴佩孚的文人气质即便在政务中,也有所表现。他的一名老同学毛遂自荐,想来洛阳当他的后勤部所长。老吴大笔一挥,批复道:“所长必有所长,兄之所长何在?”此话一语双关,幽默尖刻。
2【关注教育】 要求洛阳各县成立教育局
根据《吴佩孚历史》一书记载,吴佩孚到了极富文化底蕴的洛阳,十分关注洛阳的文化教育。
吴佩孚首先要求改革教育,各县必须成立教育局,建立一批新式学校。
吴佩孚对洛阳教育界的名流大师,十分推崇,礼贤下士。譬如林东郊,吴佩孚对其持礼甚恭。
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新文化“大腕”,吴佩孚也是尊敬有加。1924年7月,国立西北大学及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聘请国内著名教授去讲学。当时东南大学的李中凡、吴宓、刘静波应邀前去授课,分别教授国文、西洋文学、政治。这三人在途经洛阳时,吴佩孚闻讯,当晚宴请他们。在宴席上,吴佩孚还与他们论及新学、旧学之异同,相谈甚欢。
3【首份官报】 在洛阳创办《河南简报》
按照《吴佩孚历史》一书说法,吴佩孚曾修邵雍祠。
他到洛阳后,知道位于安乐窝的邵雍祠已破败不堪。在吴佩孚的修复下,邵雍祠从灰头土脸变得容光焕发。
经过修缮的邵雍祠坐北朝南,遗存三间皇极书阁、大殿、二殿和10余方石碑等。大殿有邵雍像供奉。现存的邵雍祠,基本上就是吴佩孚修复以后的框架。
吴佩孚在洛阳,很重视报业的发展。早在1919年,洛阳就出现过一份民办报刊,叫作《河洛周刊》,由刘吟航创办,这是洛阳最早的民办报刊。吴佩孚驻兵洛阳后,创办了《河南简报》,它成为洛阳最早的官报。
吴佩孚坐镇洛阳,洛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连民国大总统曹锟都说“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就要下雨”。随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陆续来洛阳设立分馆、分局和特约所。
4【功不可没】 吴佩孚力主修缮,古唐寺得以保存
如今的古唐寺也因吴佩孚力主修缮,才得以保存。这一说法,同样可以在《吴佩孚历史》中得到印证。
古唐寺,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村内,陇海铁路、焦枝铁路、郑潼公路在此交会。
古唐寺原名福先寺,始建于唐朝,原址在今瀍河回族乡塔湾村西头唐寺崖处。后洛河泛滥,将寺冲毁。洪水过后,乡民将寺中留存的部分遗物北移数里,重建寺院。清末,该寺又毁于火灾。
吴佩孚到洛阳后,命参谋长张佐民重新修复该寺,名字也改为古唐寺,寺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至于关林、龙门、上清宫、文庙等,就更不用说了,吴佩孚曾多次拜谒这些地方。他还曾参加关林庙会、龙门庙会,观看民间演出,在这些庙会上,洛阳曲剧、河洛大鼓日渐成熟。
5【吴氏通电】 使故宫免遭拆毁厄运
1923年,吴佩孚已在洛阳扎下根,一日一个突然传来的消息把他吓了一跳——北京政府要拆故宫!
好好的故宫,拆它干吗?理由让吴佩孚大跌眼镜:因为嫌会议室太小,不够敞亮。于是北京政府决定拆掉故宫三大殿,改为西式议院。
吴佩孚闻讯,立即给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发电报:“据云,百国宫殿,精美则有之,无有能比三殿之雄壮者。此不止中国之奇迹,实大地百国之瑰宝。……若果拆毁,则中国永丧此巨工古物,重为万国所笑,即亦不计,亦何忍以数百年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维一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辛盼祷之至。”
一时间,全国乃至世界各大报刊争相登载吴氏通电,举国上下坚决拥护,故宫三大殿也因此得以保护。
6【五十寿庆】 吴佩孚为庆生,在西工检阅台放电影
1923年,吴佩孚五十寿庆。各地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云集洛阳。大学者康有为也来到洛阳,为吴佩孚献上对联贺寿:“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吴佩孚心情大好,康有为这个马屁真是拍到吴佩孚心坎里去了:“才一半”功勋,已然如此,再过十年八载,岂不……虽然此时的康有为,已经有点“廉颇老矣”的味道,但不管怎么说,过了气儿的明星,那也是明星啊。
吴佩孚为庆祝自己的五十寿辰,在西工的检阅台放映电影,全城万人空巷。这也是洛阳首次放映电影。次年,上海大陆电影公司在洛阳拍摄《吴佩孚风采》和《洛阳风光》两部纪录片,这是在洛阳拍摄的最早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