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1版:河 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导读
脚上暖,身上就暖
中信重工 今昔大不同
抵掌而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娜说河洛】“古人冬天穿什么”
脚上暖,身上就暖
□记者 张丽娜
    洛阳郊县的慈母们,每到初冬便开始给子女做棉鞋:千层布鞋底儿,纳得细密厚实;鞋面儿多是鲜艳的棉布,两层,中间絮上松软洁白的棉花,穿上脚心直冒汗,再冷也不怕冻脚。脚上暖,身上就暖。

    妈妈要把新棉鞋和新衣服藏到柜子里,待到大年初一才给孩子们穿。倘若古时也有这种习俗,不同朝代的妈妈,春节取出来的新鞋理应五花八门,且有各种称谓:屦、屣、履、屐、靴……宋代以后的妈妈,才会把“鞋”当成各类鞋子的总称。

    鞋从革部。史载远古时期,先民们便把兽皮裹在脚上御寒防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尝试着花样翻新,用草、葛、麻、帛、皮革等不同材质改进鞋子。草鞋、麻鞋凉爽透气,是夏天穿的;到了冬天,就穿布鞋、皮鞋。

    早期的鞋底是木制的,中间挖个槽,到冬天时多垫些兽皮之类的东西,隔风保暖。汉代人用麻线编制鞋底,用锦缎做成鞋面儿,冬天把鞋底加厚,垫丝绵,更暖和。木屐逐渐退位,成了旅游专用鞋、雨鞋。

    宋元时期,中原有了棉花,松软保暖的棉鞋成了冬鞋的主角。

    光脚穿鞋不舒服,得套双袜子。古书中有“文王……袜系解”的句子,是说周文王系袜子的带子开了,可见商周时期就有袜子了。当时的袜子没弹性,袜口得缀上带子,系在脚踝上。

    汉魏时期,曹植在洛河边见洛神“罗袜生尘”,由此推论,汉代人穿的是绫罗做的袜子。

    罗袜不耐寒,只能春秋天穿,过冬时,古人会把几层料子合并,做成“千重袜”保暖,也有在绫罗中絮上丝绵的绵袜,以及以绒、毡等做成的各式御寒袜。

    古代的袜子不甚合脚,要么宽大无跟,直筒上下,要么将拇指与另外四趾分开,方便穿木屐,叫鸦头袜。

    宋代以后,女人开始缠脚。裹脚布就够厚了,按说不用穿袜子,可是裹脚布不雅观,所以还得套上“半袜”——裹着小腿、脚踝但没有脚底的袜子。

    我的祖奶奶就裹脚,“三寸金莲”缠了一层又一层白色的裹脚布,再踩上黑色棉鞋,黑白分明,看上去并无美感,只觉得森冷异常。变形的小脚,怕是已经神经麻木,就算鞋子再暖和,她能感觉到吗?这个问题我没问过祖奶奶,但我知道,我穿得比她暖和。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