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2版:用温暖影响二十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唐山洛阳情,晚报去寻访
地动山摇时,晚报在现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唐山洛阳情,晚报去寻访
□记者 张喜逢
    本报记者杨海彤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采访“地震孤儿”张晓东(右)

    记者 赵朝军 摄

    定 格

    2006年3月20日至7月28日,洛阳晚报《搜寻30年前的感动》大型采访活动

    简 介

    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一个“地震孤儿”的电话,引发本报持续数月的跨省大型采访活动。

    特别报道

    2006年3月19日,唐山“地震孤儿”张晓东致电本报新闻热线,表示他想骑单车来洛阳,当面向那些当年帮过他们的洛阳医护人员谢恩。

    这个电话,让我们掀开了那段在唐山地震中受伤人员在洛救治期间的尘封往事:伤员的伙食标准是当时条件下最高的,比如食油,当时每人每月的定量是250克,唐山伤员的供应量是500克,奶粉、食糖、肉这些凭票供应的紧俏食品,优先供应唐山伤员;医护人员照顾重伤员彻夜不眠,定时为伤员翻身、抠屎、端尿……真情故事一个接一个,洛阳护士牛小芳和唐山“儿子”郭保军,“地震孤儿”张晓东和护士姐姐马素云,还有洛阳老乡悄悄放在伤员病房外的那袋米、拴在树旁的那头猪……

    如果说,唐山伤员在洛救治期间的动人往事,是我们搜寻出的30年前的感动片段,那么,本报成立报道组联合《唐山晚报》赴唐山采访之行,则是对30年后那段真挚情感的见证和致敬。

    在《唐山晚报》的协助下,本报牵线搭桥辗转数日找寻,终于让阔别30年的郭保军和“妈妈”牛小芳、张晓东和“姐姐”马素云、在洛出生的唐山孩子马洛生和照顾他的护士等人,不再因失去联络而彼此牵挂、惦念,有生之年重新在洛阳拥抱、相聚,满含泪水喊出那声“妈妈!”“姐姐!”……

    在唐山采访的那段日子里,我们感受到唐山人民对洛阳的感恩情怀,真挚而刻骨铭心:瘫痪在家的邓亚萍,坐着轮椅专门到宾馆,送来几袋土特产托我们送给医护人员;刘秀珍凝视着医护人员的老照片,泣不成声,还有唐山市民通过《唐山晚报》得知我们到来后,打进一个又一个暖心的电话。

    岁月如歌,在洛阳、唐山两地辗转搜寻30年前的感动中,我们搜寻、亲历了那段跨越30年的情感故事,虽然跨越时空,但感动依旧……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