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河洛评谭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啥也绊不住回乡的脚步
“傍名牌”的山寨食品
缘何泛滥农村市场
城市管理,没有小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1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洛浦听风
“傍名牌”的山寨食品
缘何泛滥农村市场
本报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新闻背景】 眼下的农村,满是“娃恰恰”“康帅傅”等山寨货,不少假冒伪劣商品藏身农村集市商店,坑蒙农村消费者。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记者发现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称,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1月19日《人民日报》)

    有人说,中国的农村,已经成了山寨食品的大舞台。“康帅博”干脆面、“口渴可乐”汽水、“粤利粤”饼干……这些“傍名牌”的假冒食品,成了农村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去农村的小集市看看,山寨食品批发早就正大光明。这哪是什么新闻?

    道理千千万,真相只有一个。这些乱七八糟的山寨货,如果拿到城里贩卖,还会有市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专家将之解读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监管者将之归罪于商贸流通体系。这些说法当然很有道理,只是,眼下最简单的问题是:市场监督与质量监管部门,其职能责任并没有“城市”的前缀,为何在监督执法中,偏偏对农村地域选择性失明?

    农村消费者是要加强辨别能力,但如果小店内全是三无或山寨产品,你让他们如何去“理性选择”呢?山寨货的问题,说到底是制假售假。如果生产领域能河清海晏,如果流通环节能火眼金睛,农村市场又如何会彻底沦陷?

    很显然,在制假售假者的眼里,农村市场就是最好捏的那块“软柿子”。这与农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并无直接关联,为山寨货大开方便之门的,是一路绿灯的“无人区”。山寨食品如此肆无忌惮,不是凭空变戏法幻化出来的,按图索骥,或者顺藤摸瓜,查找取证并不困难,那么,除了偶尔为之的专项整治,常态执法将农村的山寨货列入惩戒的“法眼”了吗?

    如果说,山寨悉尼歌剧院或者山寨埃菲尔铁塔不过是无伤大雅的玩笑,则山寨食品就是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极大隐患。假冒伪劣如此之多,愣说农民或结构如何,不如查究一下对农村市场负有直接责任的监管者的年终小结——看看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山寨货从何而至,又去向何方。

    农村是制假售假者眼里的“软柿子”,这究竟怪谁不够硬气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