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倭寇是小打小闹抢完东西就走的零散队伍,其实就连当时日本的统治阶层,都有当倭寇的瘾,他们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登上富饶美丽的中华大地。
幕府时期的1592年(明万历年间),大将丰臣秀吉曾带领日军打到鸭绿江边,并计划最终打过鸭绿江,建立一个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
丰臣秀吉的狂想虽然最终幻灭了,但是,这一设想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源头之一, 日本人对中华大地的虎视眈眈可谓源远流长。
日本的最后一任幕府属于德川家族,被称为德川幕府。从1633年起,为了严格禁止西方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德川幕府开始了长达200年的“闭关锁国”,5次颁布“锁国令”,规定非法出海的日本国民一律被严厉处死,在海外居住5年以上的日本人自动脱离日本国籍,禁止再回国。整个日本只把长崎港稍微开放了一下,允许日本商人在这里同中华帝国、荷兰和朝鲜三国做有限的国际贸易,换点儿茶叶、丝绸、奶酪什么的,而完全禁止同其他欧美国家的任何贸易和交往。
一切从1853年开始改变了。在1840年英国人用炮火轰开了大清的国门之后,美国人也用炮火轰开了日本的国门,迫使日本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然后,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和荷兰人蜂拥而至,纷纷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划定租界、给予西方列强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等这些在大清国出现的事情,也在日本出现了,日本于是被迫对外开放——进入了“开国”时代。
民族感情加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搜刮,令日本各地纷纷揭竿而起,举起了反抗西方侵略者和政府——幕府“卖国统治”的大旗。在1857年至1867年十年间,日本全国爆发了500多次农民起义,起义的后期,西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名和武士阶层加入进来,想趁机摆脱幕府的统治,史称“倒幕运动”。
大家知道,起义总要有个公开的口号,用来表达理想、凝聚人心、建立统一战线。对于倒幕派来说,现成的口号是赶走洋人——“攘夷”。这还不够,还需要推出一个起义的精神领袖,这个人应该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于是,大家想起了那个躲在破破烂烂的皇宫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天皇。
在“尊王攘夷”口号的带领下,经过几次规模不大的战斗(日本人少,当兵的更少,所谓“大战”经常是几百人的群殴),到1867年,倒幕派取得了胜利,第二年,幕府被迫将权力交还给天皇,日本首都由京都迁往江户,改名为东京,幕府从此退出日本的政治舞台,史称“王政复古”。
这时,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
那就是倒幕派推出的精神领袖孝明天皇去世了。当时天皇正值壮年,所以关于他的死历史上一直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他是得病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倒幕派毒杀的,一直到现在都是个谜。
孝明天皇去世后,他16岁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就是睦仁——日本第122代天皇。
虽然之前的睦仁是皇太子,住在京都的皇宫里,但由于受到德川幕府的软禁,他从一生下来过的就是一种囚徒式的生活。
他一家人是没有行动自由的。其父孝明天皇每天生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精神高度紧张。皇宫破破烂烂,清冷狭小,宫墙早已经坍塌,小时候的睦仁经常被雷声惊醒,吓得哇哇大哭,却没有人来保护他。大部分时候,他只能一个人待着,陪伴他的是几个有气无力的老妈子,偶尔能够听见宫墙外其他人的欢笑声,或者看见越过宫墙的风筝,但他走不出去。
皇宫里的生活比较悲惨,虽然不至于饿死,但也只能解决温饱。睦仁的姐姐因为没有房子住,只好寄养在寺院里。
睦仁最大的爱好是看书。从各种途径找来的日本的、中国的和西方的书籍,他全都看,认真地做笔记,这增长了他的知识,也带给了他勇气,更陪他度过了那段难熬的寂寞时光。
在所有的书籍里面,他最爱看的是战争书籍,他很佩服那些南征北战的将军,最大的梦想是亲自带领一支军队,去战场上厮杀。
(摘自《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 作者 黄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