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花灯
□于恩灵
在雪天的月夜里,看着那淡黄色一天天圆润起来,心里莫名有些激动,思绪飞回到很久以前有花灯的元宵节。
有一年,我得了一个美丽的花“孔雀”,它有一个修长的脖子,一条翠绿的长尾巴,中间是一个粉红色圆滚滚的大肚子,肚子里插着一根红蜡烛,十分好看。吃罢晚饭,我就让父亲帮我点亮灯笼,用筷子挑着,到外面显摆去了。小伙伴们有的挑着圆滚滚的“西瓜”,有的挑着彩色的“大公鸡”——各色灯笼被小手提着,激动得连路都有些走不稳。
大家围在一起,高兴极了,喊着、闹着,不知是风太大还是没拿稳,我灯笼里的蜡烛倒了,眼睁睁看着“孔雀”化为灰烬,我跑回家,扑到父亲怀里大哭起来。直到父亲答应再给我买一个,带我去街上看花灯,我才止住哭声。
那时的景华路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会转的宫灯、喷水的大象、顶架的山羊……远远望去,整个路上繁星点点,恰似天上的银河洒落人间。猛然间锣鼓喧天,我被吓到了,父亲告诉我是舞狮子和跑旱船的队伍来了,我又兴奋起来。两个狮子在绣球的引导下,翻腾、跳跃,赢得阵阵喝彩,跑旱船的小丑逗得我们捧腹大笑。我看累了,便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
猜灯谜
□张新乐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广西边防某部司令部当文书。一年正月十五,我和十几个战友应邀参加了驻地总工会、团县委等单位组织的元宵灯会。
一进会场,我们立刻被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所感染。大家赏花灯、猜灯谜、品美食,甚为开心。
我对猜灯谜更感兴趣,所以径直来到灯谜区。这里的灯谜非常多,而且奖品丰厚。一个灯笼上的谜面是一个大大的“雕”字和一个小小的“虫”字,要求打一成语。我思索片刻,暗自一笑,一把扯下写着谜面的红纸条,快速递到工作人员手中,并说出了谜底——雕虫小技。工作人员肯定了我的答案,并奖励我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
另一个灯笼上的谜面是“矛盾”,打一城市名,我很快想到了河南的开封,我将谜底告诉工作人员,得到了一包糖果。而另一个灯笼上的谜面让我颇费心思:“车夫拉车爬电线杆”,打一国家名,备注:可以是谐音。我凭着较好的地理知识,把五大洲的主要国家在大脑中一一过滤,终于与南斯拉夫联系了起来——车夫拉车爬电线杆,岂不是难死拉夫。我再次得到了一包糖果。
两个多小时的灯会,我共猜中了五条灯谜,其他战友也各有收获。看规定时间已到,大家虽有些意犹未尽,也不得不按时归队。
看社火
小时候,每年的正月十五,母亲都会蒸一些花馍。母亲是蒸馍的高手,会为我们蒸一条小鱼,用两粒红小豆做小鱼的眼睛;蒸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肚子里是豆沙馅儿;蒸一朵花,花蕊是一颗大枣。那时,我拿着各式各样的花馍,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那时的灯笼是用纸做的,能折叠,白天折起来,晚上撑起来,在里面点上一支红红的小蜡烛,灯笼上的图画清晰可见。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总会品评谁的灯笼好看,谁的灯笼亮。纸做的灯笼很容易被烧坏,稍有不慎就会烧个大窟窿,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快乐的心情。
最热闹的是街上的社火,有狮子、有高跷、有旱船,还有秧歌,那阵阵锣鼓声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四面八方的乡亲赶往县城,平时宽敞的县城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每支社火队伍经过,都会引得路人翘首观看。
最为惊险的是狮子上杠,高高的台上,两个人扮狮子在一把老式太师椅的椅腿上,来回走动,路人都为他们捏一把汗。人多时最让大人操心的是孩子,孩子顽皮,爱往人群里钻,稍不注意就找不着了。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我和二姐一起上街,中途走散了,二姐都急哭了,找到我的那一刻,抱着我直哭。从那以后,无论我怎么软磨硬泡,二姐说啥也不带我出去了。
(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付稿酬)
荡秋千
□王湘云
小时候,过罢春节,我眼巴巴地盼着过正月十五,因为正月十五比春节还热闹:人们搭台唱戏、舞龙舞狮、敬百衣奶奶、荡秋千、耍旱船……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十人一群,八人一簇,在村子里游走,嘴里唱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我印象深刻的是舞龙灯。舞龙灯的人,头扎毛巾,脚穿布鞋,随着龙头的动作,时跑时跳,热热闹闹,生机勃勃。他们舞出了许多花样:双龙戏珠、大龙卷小龙、小龙穿大龙、双龙盘旋……
正月十五,人们还喜欢荡秋千。那秋千架子搭得有十几米高,十五的夜晚月明星稀,秋千架旁围满了男女老少,人们都仰着脸,看秋千上的人表演。父母平时对女孩子管教很严,不许在人前张扬,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父母变得很宽容,准许女孩子登上秋千板,姑娘们也荡得十分卖力,发辫随着秋千荡来荡去……
正月十五还要敬百衣奶奶。百衣奶奶是一尺多高的女神坐像,谁请到家里,她就在谁家里住一年,头年正月十五请来,次年正月十五由其他家请走。请到谁家,谁家就要给她换一件大红色的新斗篷,所以,她的衣服很多,被称为百衣奶奶。百衣奶奶又叫送子奶奶,据说人们可以向她祈求子嗣。
现在,以往的正月十五风俗,很多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闹元宵
□寇俊杰
虽说过去几十年了,但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情景至今难忘。
正月十五一大早,步行的、骑自行车的、坐拖拉机的,通往县城的道路上都是急急忙忙往城里赶的人。县城的人也都关门闭户走到大街上。表演节目的、卖小吃的、看节目的……路上有人,肩上有人,树上有人,窗口上有人,房顶上有人,人一下子几十倍、几百倍地冒出来,条条街道都是摩肩接踵。
听,到处都是锣鼓喧天;看,到处都有精彩表演。有的地方鼓槌翻飞铜锣欢唱,有的地方狮子爬山长龙翻江,有的地方高跷稳健旱船悠然,有的地方秧歌整齐红绸飘荡……这个表演团队还没离开,那个表演团队已经赶来。这时候,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人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
农村的晚上虽没有灯展、灯谜,但同样热闹。吃完元宵,家家户户都要放一些烟花,虽然没有城里放的好看,但是大人放,小孩叫,很是热闹。看完烟花,小孩子手提灯笼呼朋引伴四处游逛,虽然灯笼都是自己家长做的,可都花了心思,个个新颖逼真,有五角星、有小花、有亭子,还有各种动物造型。记得母亲曾给我做过一个跑马灯,上面画了好多小动物。点上蜡烛,这些小动物就“跑”起来,吸引了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让我骄傲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