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
年
2
月
20
日 星期
四
|
【打印】 |
|
| 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正中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字,记载的是孔子入周向老子请教历代礼乐制度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杀人盈野,礼崩乐坏。乱世之中,鲁国出了一个非凡之人。这个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孔丘自幼天资过人,勤学好问,尤其对礼制特别关心。 |
| 孔丘意识到,礼制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是多么重要。到30岁时,孔丘已经是博学多识的学者了,人们尊称他为孔子。孔子决定到洛邑去“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壬午二年,孔子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聃询问礼乐。老聃即道家创始人老子,当时为周朝“守藏室之史”。 |
| 老子对孔子说:“君子逢到好的时代就出来干番事业,遇到不好的时代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去掉你的骄气和不切实际的奢望吧。”临别时,老子还赠言道:“观察问题很透彻、言辞犀利善辩的人,经常遇到危及自身生命的事,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好议论人,揭人的短处。作为子女和人臣,言语和行动都不能只考虑到自己啊!” |
| 孔子在洛阳向老子请教了周礼,向苌弘请教了音乐,参观了明堂太庙,瞻仰了前代帝王的遗容,对礼制有了更深的理解,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从洛阳回到鲁国,孔子的声望越来越高,连远方的人都来鲁国拜师求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