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需要形成合力。现在我们看到的,却常是各说各话,而后我行我素。
最近,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了霾,波及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15%。这两天,洛阳空气质量也一直不太好,雾蒙蒙的天让人不舒服。
好天,可能还要等一阵子。环保部说,此次大范围霾过程可能一直到27日才会结束。有官员表示,经过去年的大气治理,加之各省采取应急措施,此次的霾可能不会比去年更严重。
花了那么多心思,又那么重视,投入那么多资金,仅仅只是“可能不会比去年更严重”,这话让人高兴不起来。治霾依然要“靠天吃饭”,只能等“好风好雨知时节”,这更让人情绪复杂。
往年的霾多在季节变换时出现,但从去年以来,霾的出现已不分时间且间隔期越来越短,有时刚好转两三天,又进入新一轮霾期。因此,即使风吹走了这场霾,谁也不知道下一场霾何时起,也不知道下一场霾是否严重。
对霾再重视都不为过。这种重视,不只是哪一方面,而是指向所有人;不只是口头表示,而是指向所有动作。一言概之,治霾需要形成合力。现在我们看到的,却常是各说各话,而后我行我素。
以公权和公共为界限,这一点看得特别清晰。比如,公权领域,常常说要少开车、不开车,可目前公车也没见明显减少,产业转型说了不少但污染依旧,一些污染企业关停并转遥遥无期;公共领域,很多人一边骂着霾,一边开着车,消耗的资源、制造的污染,并不比以前少。
有意无意忽视自己的责任,还要求别人承担更多责任,这是一种典型的“公地悲剧”。虽然人人都对霾深恶痛绝,但一旦涉及自己就“高抬贵手”,一旦需要自己付出就装聋作哑。这只会造成相互指责,加深群体隔阂。
什么更重要?哪些方面该下大劲儿?可在技术层面探讨,但不应该成为治霾的心结。霾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并不是哪一方面单纯作用。这就好比一场考试,有两道题,该重视哪一道题,可以科学探讨,但想及格,单做对哪一道题也不行,想拿满分,只能两道题全做对。
防治霾就怕各说各话,最怕只说别人不谈自己,说得多做得少。人人提高认识,个个努力去做,形成治霾合力,才是正途。网上曾流行一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治霾同此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