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穿上新制服,宋金堂想起艰苦朴素的岁月 右图:纪录片中的小战士宋金堂 |
|
核心提示
5日,在位于瀍河回族区的共和小区里,70岁的宋金堂为洛阳晚报记者播放了一部名为《勤俭节约的修理厂》的纪录片。
这部片长不到10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48年前沈阳军区一家空军修理厂勤俭节约的故事,宋金堂作为当时修理厂的一名小战士,在纪录片里也留有身影。在“学雷锋纪念日”里,他向我们聊起了勤俭节约以及学雷锋的故事。
1 回忆:铅笔头装上套管继续用,剩下笔芯当圆规芯
“这是我们的车间。”“这个正在修理飞机零件的是我们的第一代机械师,他今年都86岁了,前年我去长春还见到了他。”一边看着纪录片,宋金堂一边为我们当起了讲解员。
“新战士宋金堂,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思想觉悟不断地提高,并且很快掌握了车工本领。”随着这句纪录片旁白,一个一脸稚气却认真在车床上加工零件的小战士出现在我们面前。
宋金堂笑着说,这部纪录片是1966年3月拍的,当时自己只有22岁,不过也不算新战士了,已经入伍3年了。
“那个时候我们学雷锋是常态化,生产和生活中每天都在学。”宋金堂说,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全军战士都在各方面学习雷锋精神。
这些在纪录片中有很多体现:绘图铅笔用短了,就在笔头上装上套管继续用,最后剩下的一截笔芯,就取出来装在圆规上直到用完,就是靠这样的方法,修理厂5年没有买过一根圆规芯;一把报废的锉刀,经过翻新当两把用……
宋金堂说,当时,像这样勤俭节约的例子在修理厂还有很多。
2 奉献:每月只花1元钱,一次捐出60元
尽管当时只有22岁,但宋金堂从1963年入伍就开始学习毛泽东著作,他告诉自己,要做雷锋一样的好战士。
宋金堂说,当时他每个月的津贴只有6元钱,但他省吃俭用每月只花1元钱,剩下的钱就攒起来。哪个战友家里遇到困难,他就以战友的名义给其家里寄去。一次他攒了一年多津贴,才攒了60元钱,但当听说黑龙江省鸡西市遭遇水灾,他一下子把60元钱全捐了出去,他写的捐款人为“一个解放军战士”。
这样的事情,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但后来修理厂领导得知有个小战士经常给别人寄钱,经过调查,知道了宋金堂帮助别人的事迹。随后,宋金堂作为修理厂的学习雷锋榜样,与当时的空军英雄一起参加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国庆观礼。1968年,宋金堂作为一名优秀的空军战士代表,还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3 奔波:赴北京寻找到40多年前的纪录片
不过,直到2012年,在《勤俭节约的修理厂》拍摄完成46年后,他才见到这部被保留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
宋金堂说,196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去修理厂拍摄完后,他一直没有看过拍成的纪录片。直到1967年,他在合肥的叔叔给他写信,说在一部纪录片里似乎看到了他,他才知道原来纪录片已经播放了。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多年收集毛泽东和雷锋资料的宋金堂,萌生了找到当年那部纪录片,并送给当年老战友的想法。
2012年7月,他专程来到位于北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宋金堂说,他一个人也不认识,但当他说明来意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资料室的一位负责人接待了他,听说他不远千里寻找当年的那部纪录片的事情,为他的精神所感动。那位负责人帮他找到了这部珍贵的纪录片,还找人在当天中午赶制好光盘。
4 心声:希望雷锋精神代代传承
带着这部来之不易的纪录片,宋金堂当年又赶赴东北,回到那个留下自己青春岁月的修理厂。接到这份珍贵的礼物,许多当年的老战友都感慨万千。
“我现在还常常梦到我们的连队,我们的修理厂。”宋金堂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10年的参军生涯让他把自己和军营连在了一起,雷锋精神从那时候开始,就谨记心头。十几年来,宋金堂没有买过新衣服,并不是因为家庭条件差,而是“衣裳没破都能穿,浪费了可惜了”。
听到我们要为他拍一张照片时,宋金堂小心翼翼地从衣柜中拿出熨得平平整整的一套制服,这是2012年修理厂从东北给他寄来的,他将当年修理厂发的徽章认真地别在这套崭新的制服上。
穿上这套制服,宋金堂挺起腰板,站起了标准的军姿。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双眼依然有神,从眉目间依然能看到在《勤俭节约的修理厂》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小战士的模样。
如今,宋金堂已经收集了100多张关于雷锋的图片,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重温那段艰苦朴素的岁月,并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他说:“自己在家里看纪录片只能鼓励自己,希望以后让孩子们多看看,将雷锋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以后最想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