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核心提示
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公车改革已提上了本届政府今年的工作日程。从20年前首次提出,到如今的正式启动,政府工作报告中短短十个字表述让公车改革这一老话题迅速升温。这场改革究竟如何全面铺开?结合部分地区车改后出现的新情况,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即将开展的公车改革纷纷建言。
1 公车补贴:莫让创新变“创薪”
江西省新余市纪委常委、市车改办副主任胡永良介绍,当地车改后,会发放补贴。个人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按照级别分为9档,每人每月的补贴从300元至2500元不等。
全国人大代表高亚飞认为,与公交车、出租车等价格相比,每月两三千元的车补标准显得过高,难免被质疑为“创薪”。但如果标准过低,可能打击公务人员下基层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公车货币化改革需要一个规范和相对统一的车补标准,这个标准应经过调查测算、严格论证,并报请人大审核批准,最终确定。
2 公车拍卖:如何防止“假拍”?
2013年,全国累计举行机动车专场拍卖12032场,成交59.5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2.3%。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史上最严车改”的推进,将有更多的车被委托拍卖。
有代表委员认为,如果此类拍卖不够公开透明,出现暗箱操作,或将导致国有资产贱卖流失。
此前在公车拍卖中,各地都在探索拍卖形式,合理安排拍卖批次,采取网络拍卖等公开拍卖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
全国政协委员杨健说,政府公车今后几年将大规模进入市场,拍卖行业急需设立一套完备的公车拍卖流程。
3 公车改革要避免“换个马甲”
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地方公车改革后,一些职能部门或领导以“借用”的名义,长期使用企业的车。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公车虽然入了库,但企业“公车”在增加——用车的是政府官员,买车养车的是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有的部门在公车改革后,领导干部为了少花下发的补贴,为自己“创收”,出现“懒政”现象,减少公务出行,甚至让下级单位或企业派车接送。
全国人大代表耿学梅认为,在车改过程中,要严格监管改革后的反弹与转嫁。
4 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尴尬如何了?
在公车改革中,部分地区虽然“砍”了许多公务用车,但采购汽车的数量仍在增加,个别干部甚至拿到相当于工资水平的交通补贴,还公车照坐。
这首先是缘于公车标识太小,市民都不好找。许多市民质疑:“所谓的公车标识连看都看不到,群众又怎么进行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市长侯淅珉说,车改必须坚定打造“阳光公车”,用监督之力增强改革动力。一方面,现有公车数量、公车经费应该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全面推行公车统一标识,让所有公车亮出身份,有效遏制私用滥用现象。
5 公车改革全覆盖,还有多远?
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说,在中央明确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有的地方公车的预算支出出现下降,但有的地方仍然在新购公务车。
侯淅珉说,当前公车改革遇到的难题,本质上是政府自身一项改革问题,真正受到影响的主要是领导干部,这是最主要的阻力。此外,司机安置、部门之间及领导之间的差异问题,也是推进改革的难题。
张育彪建议,应让人大代表和公众提早介入预算编制,对故意拖拉不执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必须予以惩罚,以强力在全国迅速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