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超市”里都是社区居民的爱心 |
|
□记者 赵硕 特约记者 王少峰 文/图
核心提示
金家街社区隶属瀍河回族区北窑办事处,万余人口中有40%的回族居民,这样一个典型的散杂居型社区,管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在近日的采访中,洛阳晚报记者发现,“金家街”里“干群鱼水情”的温情故事比比皆是,为啥这里会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面“红旗”?社区干部自豪地拿出了他们的法宝——“13111”工作法。
1 “民情日志”让她俩成了“亲姐妹”
上任几年来,金家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青玉一直坚持一个习惯:几乎每天都会串串门、找人说说话,而每次“家访”,她总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这就是我们的‘民情日志’,上面都是‘采访’到的民情。”刘青玉说,这是“13111”工作法中的第一个“1”,不只是她,所有的社区干部人手一本。
听说要采访“刘书记”,社区里一个名叫王巧玲的回族大姐特意跑过来,说要讲讲她们“姐妹俩”的故事。几年前,王巧玲的儿子想上特殊教育学校,无奈家里连学费都拿不出,她为这事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想找“上面”说说,却没有勇气。
不久,新上任的刘青玉带着她的“民情日志”来串门,王巧玲看看她,张张嘴又把话咽下,敏锐的刘青玉意识到王巧玲有话要说。“我看您跟我差不多大啊,咱俩认个姊妹吧。”刘青玉主动“套近乎”,“您比我大,就是我姐姐了,姐姐有啥事还不能跟妹妹说呢?”这让王巧玲彻底打开了话匣子。很快,刘青玉在社区发起了帮助王家的倡议,帮王巧玲的儿子凑齐了学费。
后来,刘王二人成了无话不说的“亲姐妹”。“我妹子还给我找了工作呢。”提起刘青玉,王巧玲只以“妹子”称呼,“我一辈子记得妹子的恩情。”
2 有困难就找社区“三爱平台”
在社区办事大厅的隔壁,有一个“奇怪”的超市,里面没有营业员、收银台,货架上也没有价格标签。“这是我们的‘爱心超市’。”超市创办人、社区老书记金忠信说,创办“爱心超市”缘于当年社区居民为困难家庭捐款。
“临时抱佛脚不是长法。”老书记说,临时救助、现场捐款总是措手不及,也不能充分发动群众,于是他和其他社区干部一合计,决定创办一个“三爱平台”—— “爱心基金”“爱心超市”“爱心党支部”,“爱心基金”和“爱心超市”接受钱物捐赠,谁家有困难都能从中得到帮助,“爱心党支部”则专门开展“扶贫帮难,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特色服务活动。
刘青玉介绍,“三爱平台”刚成立时,社区干部还得隔一段时间发起一次捐款、捐物活动,没过一两年,不用动员,大家就主动起来了。“有困难就跟社区言语,我们有‘三爱平台’啥也不怕。”说这话的居民颇为自豪。
3 增亲情、促奉献,“温暖社区”办法多
刘青玉介绍,除了“民情日志”“三爱平台”,社区还针对回汉杂居的特点设立了“民族团结岗”,让社区中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威望高、服务热情高的少数民族党员,认领“民族团结岗”服务岗位,还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风俗习惯等,直接联系困难群众。
此外,社区还实施“信访代理”,由社区党员干部带头担任信访代理员、信息员,聘请民政、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顾问员、协调员,通过经常性的“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掌握情况在社区,化解问题在社区”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至今,金家街社区已成功代理居民信访事项近百件,办结率达100%。
“最后的‘1’就是打造服务型社区。”刘青玉说,社区应该是居民共同的“大家庭”,社区干部理应当好“服务员”,为此,社区开通了婚姻、就业、住房、计生、低保等关乎民生的“绿色通道”,保证快办快结,民族事务优先办理;同时,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帮扶空巢老人、维修水电,构建“58同城”模式的信息、物品交流平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