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5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03 终于解脱了
09 两次大冲击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4 年 3 月 12 日 星期    【打印】  
自家小史 娓娓道来
09 两次大冲击
    在和马兰谈婚论嫁时,我提起一件其他女性很难接受的事:“我那位前妻心智出了一点儿问题,曾从南方领过一个养女放在上海父母家,可她自己又走了。离异后我本不应该再管这个养女,但听说那个女孩生活和学习都有困难,因此每个月都在救助她。”

    马兰问:“你与那个女孩聊得来吗?”

    我说:“很困难。”

    马兰又问:“她学习还可以吗?”

    我说:“不好。”

    马兰仰头一想,说:“这是纯粹的人道主义了,我们一起承担。直到她长大后给她买个房子,能过日子。”

    我说:“这样做有可能给某些媒体带来话题,已经有这方面的动向了。”

    马兰说:“管它呢,大善无惧。”

    这样一来,很多复杂的事情都好办了。

    我们结婚20多年,遇到的第一个大冲击,就是有几个文人在传媒上造谣,说我在“文革”中参加过一个叫“石一歌”的写作组,问题很严重。一时间,全国很多报刊大吵大闹,连马兰也被嘲笑的目光包围了。

    但是,马兰有最简明的思维。

    她对自己的父母说:“整个上海戏剧学院都知道,他在本单位民意测验连续三次都名列第一,才被文化部破格提拔为院长的。那时候,‘文革’过去不久,大家记忆犹新,人人同仇敌忾。难道,本单位的那么多人都没长眼睛?”

    我岳父是过来人,一听就懂:“余家在‘文革’中那么悲惨,子女能做什么事?一定又是当年的造反派在贼喊捉贼!”

    我说:“周恩来为了纠正‘文革’中的错误,出来领导复课,按照他的指示上海成立了两个组,一个是在复旦大学的鲁迅教材编写组,一个是在作家协会的鲁迅研究组,笔名‘石一歌’。我参加过前面那个组,他们故意搅混了。”

    马兰问:“那你为什么不出来澄清一下?”

    我说:“我只要一出来澄清,给人的印象好像后面那个‘石一歌’小组真有什么问题了。那个组的成员都是上海各大学的教授,许多人年老体弱,碰到这样的事一定承受不了。我身体健康,能承受住这个压力,可以保护那些老人。”

    马兰说:“我们一起顶着。”

    第二个大冲击,起于我们夫妻俩的一个决定。那是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从灾区回来后告诉她,看到废墟上那些课本很心酸,我想为灾区学生捐建三个图书馆。

    “大概要多少钱?”她问。

    “至少50万元。”我说。

    “建三个图书馆,这点钱怕不够吧?”她说。

    果然,要建三个图书馆,除了买书,还要买各种设备,包括电脑、摄像机、灯具等,钱自然不够了。

    她笑了:“我说不够吧!”

    虽然由我亲自选购一切,这件事还是很难瞒住大家。一位记者依稀听说我在捐建图书馆,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就按当时捐建希望小学的惯例,报道我捐了20万元。虽然钱的数目大大缩小了,但是无法在中国红十字会的账户里找到那笔钱,因而那帮“啃余族”立即掀起了一场“诈捐”的风暴。

    这下马兰有点儿着急了,她不是心疼钱,而是心疼我。她问:“闹成这样了,你为什么还不说话?”

    我说:“这不是小误会,而是大颠倒。我一发言对方就没法活了。而且,中间又夹进去了一个讲《三国》故事讲得不错的文化人,他一定会被网络上的‘回头潮’淹没。我还是老样子,保护别人吧。”

    她说:“不错。地震死了那么多人,谁也不该在大灾难中洗刷个人。”

    我说:“三个图书馆都在那里,用不着多说什么。”

    我和马兰都是在屈辱和苦难中长大的,能够活到今天已经十分不易,因此完全不在乎别人理解不理解。就像从乱石堆中长出来的两棵小树,虽然也为这个角落带来了一点儿风景,却并不指望乱石能点头。

    (摘自《吾家小史》 作者 余秋雨)

    (本连载结束,敬请关注下期连载)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