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6版:讲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那店那行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3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人生终点站少不了的
那店那行
■卖花圈,卖寿衣,卖石棺,非常买卖
■重行规,重习俗,重信誉,寻常人心
寿衣店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春分已过,时近清明。生离死别,叫那上坟的人儿恨如春草生。也有一些人,因选了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行当,看淡生死。

    他们的服务,令逝者可以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走完阳光下的最后一站。

    01    禁忌之店,闲人止步

    张巧玲的店,开在老城东大街上。这条街一过晚上8点就冷清清的,除了几个住家户,少见行人。

    八角楼西边的西大街,红灯高挂,夜市嘈杂,饮食男女摩肩接踵,吃吃喝喝,纵情享受夜生活。

    而八角楼东边的这条街,临街铺子多半已经关了门,只有靠近鼓楼那一片儿,还有几家开着。昏黄的街灯,照着一溜儿幌子:寿衣、花圈、骨灰盒、石棺……像是一种无声的禁忌,将闲逛者远远地挡在了店门外。

    纸扎铺里有个上了年纪的男人,静悄悄地坐着,仿佛已在那儿坐了许多年,他将彩纸蒙在刷了糨糊的骨架上,细细地抚了一遍又一遍。他在做摇钱树,这手艺,现在已不常见。

    在店里,张巧玲端起饭碗,正准备吃晚饭,这时进来四五个中年人,个个脸色凝重,后头跟着一个小孩儿,眼神好奇。一个短头发的女人问:“有没有好一点儿的寿衣?女的穿的。”

    来这儿的人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听话音,这家的老太太像是“老了”——老洛阳人敬畏死者,体恤生者,不说人死了,而说人“老了”,也有说“走了”和“没了”。

    张巧玲慌忙放下碗筷,搬出了一摞子寿衣。

    02    糊口营生,早已习惯

    张巧玲家住道北,娘家是老城的。卖丧葬用品这份营生儿,是她外婆传下来的,延续了几十年。

    她外婆名叫袁遂花,若还活着,大概有一百来岁了。“俺外婆手巧着哩!”在张巧玲心里,袁遂花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当年,政府要重修鼓楼,俺外婆问工匠:‘你知道鼓楼原来是啥样吗?’那个人说:‘我没见过。你岁数大,你见过,你说是啥样。’俺外婆就拿了一张纸,找了一把剪刀,咔咔咔,剪出了一幅鼓楼图样,剪得像着哩!”袁遂花住在鼓楼底下,早用眼睛把鼓楼“临摹”了千百遍,胸有成竹,下剪如有神。

    至于手巧的外婆为何选择扎花圈、卖寿衣这一行,张巧玲没仔细问过。她觉得,进棺材铺买棺材,如同去妇产科生孩子一般正常:这边有死,那边有生;一个是人生终点站,一个是人生起点站,看开了都一样。

    话虽这么说,想看开却很难。早先,张巧玲并没想接手娘家的生意,“上半辈子没想过搞这个。后来嘛,就当它是糊口的营生儿,习惯了”。

    她的一些朋友,并不知道她是干这行的,她也不主动提起,心里多少有些忌讳吧。不过,张巧玲到底是个豁达明白的女人,面对洛阳晚报记者,她犹豫了几秒钟,说:“要么你别写我真名?”末了,她决定:“算了,你想写就写吧,咋着都中!”不偷又不抢,凭本事吃饭,有啥好避讳的?

    03    机器抢活,手工式微

    张巧玲的手艺比不上外婆,倒也不全是天赋使然,一半也是因为并不经常做,手生。

    她外婆那一代,纸扎全凭手糊。到她这一代,机器取代了人工。

    她家店里,满满当当,堆着各式纸扎,有花圈、摇钱树、阴宅、童男童女、金山银山等传统祭奠用品,也有与时代接轨的“太阳能热水器”“电脑”“电视机”“汽车”等,其中多数都是从其他地方进的成品,流水线作业,带着机械时代的刻板与匠气,纸质厚且硬,冷冰冰的。

    “城里的顾客,一般都选机器造的纸扎,棱角齐整,好装车;手工做的纸扎,纸薄,容易破,只有特别重传统的人,才会定做。”店里只有一套金山银山,是张巧玲亲手糊的。这活儿很费工夫,才干了一半,天就黑了。

    张巧玲早上7点就开店,一直熬到晚上10点左右才关门,有时候半夜接到客人电话,还要爬起来加班营业。“人死不挑时候。死人不能放,一放,尸体就硬了,得趁着人刚断气儿,赶紧换寿衣!”本分的生意人,急顾客之所急,时刻为买卖着想。

    04    古老习俗,君懂几分

    进店的这几个客人,光是挑寿衣,就挑了半个时辰:上衣,裤子,从里到外,一共挑了5套。

    老洛阳的传统习俗是,家里先去的人,寿衣的层数穿单数,或一层,或三层,或五层;等到其配偶后脚跟去,后逝去的这个,寿衣层数穿双数,或两层,或四层,或六层。穿几层,由活人决定。活人重情,讲排场,就给逝者多穿几层。

    寿衣要配鞋袜和帽子,还有裤带。裤带搭在逝者腰间,为的是“人走了不能提着裤子”。还要配枕头及被褥,被子是银色的,褥子是金色的,这叫铺金盖银。被褥不能省,即便人是在大夏天没的,也得给盖着,不能叫逝者在“下面”睡不着觉。

    “她得嘴噙花儿,手攥元宝,怀揣镜子;穿寿衣的时候,得弄个筛子,活人站在筛子里,先把寿衣一层层全套到自己身上,然后整个脱下来,给她套上。”张巧玲细心地嘱咐客人,体贴地以“她”指代逝者,避免说“死”字。

    客人问:“为啥要筛子?俺们还真不懂。”

    张巧玲说:“祛晦气的,筛子能把活人‘筛’出来,免得被阎王误招。”她转头又问客人:“棺罩要好的要赖的?质量好的60元。”

    “不要赖的!一辈子就这一遭,不怕花钱!”客人说是不怕花钱,还是忍不住还价,“50元中不?”

    05    逝者已矣,思念长存

    几个客人又消磨了个把钟头,买了1对蜡烛、1个聚宝盆、10把香、30叠银箔、2沓纸钱、1条黑纱。

    黑纱是往遗像上搭的,子女要守孝3年,黑纱便要搭3年。“过去,俺老公公才去世不到半年,小姑子就把遗像上的黑纱扯下来了,说是不迷信。这回可不中,不能让人说俺不孝。”短发女人嘟囔着。跟着来的那个小孩儿,像是这女人的儿子,吵闹着,要从大人手里抢纸钱玩儿,被女人拍了一巴掌:“这不是玩儿的东西!”

    气氛却因此活跃了一点儿。客人们不再绷着脸,讨价还价完毕,付了360元,拎着两大兜东西,满意归去。

    已近晚上9点半,张巧玲才重新端起饭碗。

    “买这些东西,是不兴还价的,老辈人都不还价,现代人不懂,习惯砍价。”张巧玲见惯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哭着进店的孝子孝女,啥都选最好的;也有嫌老人生前偏心,凑合着买寿衣的。”

    “有人认为,生前孝顺就行了,死后没必要讲排场,反正人死了也看不见。我觉得吧,这些形式还是很有必要走的,这是对逝者的尊重、纪念,是活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亲人啊,朋友啊,我舍不得你!”

    线索征集

    每个人都有故事,再平凡的人也有自己难忘的故事。您在生活中经历的那些悲欢离合,那些喜怒哀乐,那些尴尬伤怀,那些有趣的、感人的、曲折的、温馨的故事,是我们想倾听的旋律。如果您愿意,请讲给我们听。

    报料热线:13383792808。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