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门惠诠造像》拓片 |
|
核心提示
与上篇提到的流落日本的《安定王永平四年造像》不同,《沙门惠诠造像》原石被盗凿之后至今不知所终,当下很多人也未曾在一些资料中看过造像原貌;庆幸的是,透过晁会元收藏的《沙门惠诠造像》拓片,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人物造像及题记原貌。
1 龙门石窟莲花洞内已无造像原石
《沙门(出家人——记者注)惠诠造像》位于莲花洞北壁第三层。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约公元525年—约公元527年),因窟顶雕刻一朵精美的大莲花而得名。这朵莲花直径3米多,满是莲蓬和叠压的莲花瓣,立体感强,十分逼真。
资料显示,清末民国初年,西方和日本学者不断到龙门石窟考察,并拍了大量图片出版发行。一些喜爱石刻艺术的外国人怀着对中国古代艺术石刻的野蛮贪欲,不择手段地毁坏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黑手”不断伸向伊阙。
晁会元说,《沙门惠诠造像》何时被盗,并没有确切记载。在1915年曾炳章拓印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及1917年学者关百益拓制《伊阙魏刻百品》一书时,《沙门惠诠造像》原石尚在。其后,仅民间有拓片流传。直到20世纪50年代,龙门石窟组织石刻造像清查时,才发现《沙门惠诠造像》原石已被整体盗走。
2 《沙门惠诠造像》见证北魏佛教盛况
《沙门惠诠造像》全称《北魏沙门惠诠弟李兴造弥勒像记》,立于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七月十五日。
晁会元先生收藏的《沙门惠诠造像》拓片为清末所制,长60厘米、宽25厘米。其中可见造像及题记呈对称式,文字共7行,可辨识者有“沙门惠诠弟李兴为亡父母造弥勒佛一区……建义元年七月十五日刊”等70多字。文字左右两旁是对称而有变化的佛像,上有飞天衬托,使得整个造像方正谨严,小中见大,完整而大气。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和手的生动姿势,宛如平民现实生活一般。
从晁会元收藏的《沙门惠诠造像》拓片可以看到,在造像题记左右两侧,分别有6个和5个人物造像,其中各有一个僧侣造像。上方分别有一位飞天,姿态优美。《沙门惠诠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人情风俗、生活习惯等。
据《洛阳伽蓝记》等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全国佛寺有6400余座,僧尼有7.7万余人,而至北魏晚期的公元534年,全国佛寺有3万余座,僧尼有200余万人。北魏孝文帝尤其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统治期间,佛教迅速发展,并推动了佛教文化的繁荣,而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
3 反映当时佛教徒忠君尽孝的社会风气
中国文化一向以忠孝伦理道德为核心,无论社会秩序,还是家庭关系,都是以忠孝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围绕沙门是否应该忠君、佛教徒出家后是否应当尽孝的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论战。到北魏前期,佛教为了获得发展的费用,根据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首先由一个叫法果的沙门解决了拜佛与忠君的问题,同时,尽孝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据史书记载,法果改变以前“沙门不礼俗”的做法,带头礼拜皇帝,并提出“拜天子即是拜佛”的主张,即“帝王就是佛,礼佛就是忠君”。
从《沙门惠诠造像》题记内容可以看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作为出家人的惠诠也不免“流俗”,和他的弟弟李兴一起为去世的父母造弥勒佛像,目的在于“福运亡灵,恒生净境”,表示对父母尽孝。
4 造像题记被康有为列为“能品上”
惠诠与李兴的事迹不见诸史书,但该造像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尤其是题记的书法在魏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从《沙门惠诠造像》拓片可以看出,题记字形以纵长为主,兼有一二扁方形体,因势而成,不拘一格。笔致遒劲,外方内圆,结体舒展,落落大方,甚得清代魏碑书法家的青睐。
晁会元说,存世最早的《沙门惠诠造像》拓片原为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收藏。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沙门惠诠造像》与《龙门二十品》中的《杨大眼造像》一起被康列为“能品上”,可见其具有的珍贵书法价值。
5 造像体现北魏服饰风格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有所追求的缩影。龙门石窟把历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后人有幸亲眼目睹祖先绚丽多彩的服装,洞察祖先的服饰风格,了解祖先服饰的内涵。
在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服装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惯着的华贵服饰。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将鲜卑族夹领小袖紧身服饰改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使衫领敞开,袒胸露怀,这是北魏文人雅士的典型服饰。于是,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皇室贵族,他们服饰的特点都为衣服宽松,袖子肥长,使人显得飘逸、洒脱。
从《沙门惠诠造像》可以看出,造像中的人物都着交领式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几乎垂于地面,有一种飘若仙人的神圣感。
此外,北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上身穿衫、襦(短衣;短袄——记者注),下身穿裙子,款式大多是上衣简单,下身繁琐,腰身部分紧身合体,而袖筒特别肥大。裙多褶,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有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
《沙门惠诠造像》左侧的女性造像显示,北魏女子一般把长发高高盘起,梳双丫髻,更显瘦削、飘逸。北魏女性追求飘逸、洒脱的个性与北魏人们以瘦为美的审美时尚息息相关,这种服饰恰恰迎合当时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