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4版:城市档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法文法隆造像》: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代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4 年 4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远去的龙门石刻③
《法文法隆造像》: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代表
□见习记者 余子愚 文/图
《法文法隆造像》图片
《法文法隆造像》拓片
    核心提示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丰富多彩,其中盛行于北魏永平年间的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造像艺术的瑰宝。在晁会元家中,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了一张《法文法隆造像》图片及拓片,向我们展示了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魅力。

    1 造像原石流落欧洲

    晁会元收藏的《法文法隆造像》(全称《魏比丘尼法文法隆等造弥勒像记》)拓片题记共12行78字,“永平二年,岁次己丑四月廿五日,比丘尼法文法隆等,觉非常世,深发诚愿……敬造弥(勒)像一躯……一切众生,普同斯福”。据此可知,该造像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四月二十五日。

    晁会元说,交脚弥勒菩萨造像多数在龙门石窟古阳洞。以前因资料有限,人们仅见古阳洞残壁,并不了解造像丢失的情况。

    1993年,龙门石窟研究院专家王振国在调查古阳洞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时,得到美籍华人收藏家陈哲敬的帮助。陈哲敬是爱国华侨,著名的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头,就是他从美国收藏家手中购回的,最终使其回归龙门石窟。

    在陈哲敬的帮助下,王振国见到了欧洲私人所收藏的龙门石窟《法文法隆造像》的图片。该交脚弥勒菩萨造像头戴高宝冠,上雕莲花图案,面容慈祥,充满笑意。菩萨腰系长裙,帔巾于身前交叉,右手上举胸前,左手下置膝侧,交脚坐在方台座上,整个身躯挺拔、修长,形象秀美。

    该造像底座高66厘米,刻有造像题记,为交脚造像中的珍品,也是龙门石窟北魏风格交脚弥勒菩萨像中的代表作。

    晁会元说,《法文法隆造像》原在古阳洞北壁。1917年,学者关百益拓制《伊阙魏刻百品》一书时,《法文法隆造像》原石尚在,整块石刻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

    晁会元收藏的《法文法隆造像》题记清代拓本,原题记78字几乎没有损伤。同时,从《法文法隆造像》图片中可以看出,整尊造像保存完好,但造像题记的完整程度不如晁会元收藏的拓本。

    在采访中,洛阳晚报记者了解到,晁会元撰写的《新编龙门魏造像一百品考证》一书目前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样式

    据书画家卢辅圣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造像小品十五种》记载,《法文法隆造像》被清代金石学家陆增祥收入其著作的《八琼室金石补正》,称“(法文法隆)造像位于龙门山(龙门西山,记者注)大佛洞(古阳洞,记者注),为龙门造像之一。正书,12行,每行7字。书法方古有力,多圆笔,横画起笔有直落刻刀痕迹,或尖锋直入,属卓刀法,点画呈三角形”。

    书法家唐长兴在2011年8月《东方艺术·书法》杂志撰文《“龙门造像题记”述略》指出:“《法文法隆造像》题记朴拙混劲,峭拔精悍。线质硬朗,结体方中带长,撇、捺多收敛,有古拙意。”

    《法文法隆造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造像,形体消瘦,与后世所见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造像不同。

    资料显示,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不是因为当时的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与当时的帝王形象有关。

    3 交脚坐姿随佛教传入中土

    古印度的弥勒菩萨造像类型在魏晋时期陆续进入中土,根据敦煌、云冈、龙门等主要石窟中流行的弥勒菩萨造像来看,交脚弥勒造像有3个非常特别的元素:交脚坐姿、仰月或日月宝冠和狮子座。

    其中,菩萨的交脚坐姿来自古代印度与波斯的国王造像,从当时的铜钱币图案可以看到,古代的国王坐着的时候摆出的就是这种姿势,即交脚坐姿。由此可见,交脚坐姿应当是早期印度和中亚等国帝王和贵族采用的一种坐姿,是帝王和贵族的尊贵身份象征。

    人间帝王、贵族的日常生活,进入佛教之后,就体现在佛教造像上,产生了弥勒菩萨的交脚坐姿。在佛教传入中土之际,交脚坐姿一同被传入,并逐渐被中土信众追捧。

    值得一提的是,在佛教初传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土的弥勒造像,与后世所见开口大笑的大肚弥勒佛不同。大肚弥勒佛的形象到五代时期才正式出现,是以五代后梁时期奉化岳林寺高僧契此为原型塑造的。因此,大肚弥勒佛造像最早也不会早于五代的后梁时期。

    4 弥勒菩萨造像体现圣君观念

    弥勒在佛教中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接替释迦牟尼佛的未来佛,又是菩萨。因此,弥勒时而是身披袈裟的佛,时而又是衣着华丽的菩萨。

    弥勒下生成佛的佛教教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相得益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加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促成了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兴盛。

    学者林伟撰写的论文《从交脚弥勒菩萨造像的流行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论述:“中国的帝王观念早已把神、圣人和王者糅合在一起,这也能够解释当佛教刚刚亮相中土,牟子(东汉末年佛学家,记者注)便把佛陀解释为:‘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沙门法果说:‘太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编者注)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由此看来,菩萨被诠释为帝王,也暗合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帝王观。

    基于此,中土的信众迅速地接受了交脚弥勒菩萨造像。同时,交脚弥勒菩萨作为帝王风范的造型开始遍布于中土的佛教石窟,尤其是皇家石窟。

    另外,佛教追求的是清心寡欲、远离世俗的出世精神,只有通过佛教的艰苦修行,才能够认识世界“性空”的真相。

    佛的造像非常明确地传达了这种出世精神,在佛的造像中,除一身袈裟外,别无他物,佛陀甚至是赤脚走路,因此佛的造像也是“跣足”,物质的内容在佛的身上达到了“最小值”。《法文法隆造像》恰好印证了佛教的教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